動態冰80年代起源于日本,2000年后傳入中國,2008年正式在國內開始商用,截止目前動態冰案例百余個。經歷十幾年的發展和技術迭代,由早期的分體式動態冰系統,走向體積更小功能更全的冰蓄冷整體綜合設備,也由早期的單蓄冷發展為蓄冰蓄熱同槽蓄能系統,更好的適應了用戶的 、小體積、收益高需求。動態蓄冰蓄熱系統是目前國 際 上 較 的主流蓄能技術,采用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過冷水法制取冰漿,取代老式蓄冰技術,具體為采用板式換熱器流動換熱形成過冷水再制冰,制成的冰漿通過管道輸送至冰槽儲存,實現制冰儲冰分時分空間處理,達到冷水機在蓄冷周期全程保持高 效的-3度出水,滿 載運行的目的,使有效蓄冰量上了一個大臺階。動態冰蓄冷可以減少空調系統的能耗,降低環境污染。湖北流態化動態冰蓄冷設備
冰蓄冷的特點包括:1.高儲存密度 :冰的相變熱非常高,單位質量冰蓄冷能力遠遠超過常規的冷媒可以在限定的空間內儲存大量的冷能。2.高效節能:冰的相變過程需要吸收大量熱量,使空氣或水的溫度降低,在蓄冷過程中能夠節約能源成本,減輕電網的負荷。3.靈活性強:冰蓄冷系統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節,提供靈活的冷卻能力,可以根據負荷需求進行峰谷調峰,實現能源的平衡利用。4.環保節能:冰蓄冷系統使用水為儲存介質,無需使用化學冷媒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同時冰蓄冷系統對電力系統具有削峰填谷的效應,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能效。珠海速凍庫動態冰蓄冷儲能動態冰蓄冷可以減少對水資源的競爭,改善水資源的分配公平性。
隨著動態冰蓄冷技術在我國的成功研發,將較大程度上推動動態冰蓄冷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利用,必將對我國的電力負荷移峰填谷產生深遠影響。冰蓄冷是利用夜間低谷時段電力制冰并蓄存起來,在白天用電高峰時段不開或少開制冷主機,利用夜間蓄存的冰來滿足制冷冷負荷需求的一種節能手段。動態冰蓄冷技術,是采用制冷劑直接與水進行熱交換,使水結成絮狀流態冰晶,同時,生成和溶化過程不需二次熱交換,由此較大程度上提高了空調的能效。冰漿的孔隙遠大于固態冰,且與回水直接進行熱交換,負荷響應性能很好。
推廣前景和節能潛力:2011年全國高峰用電負荷約為7.86億kW,其中空調負荷占高峰負荷的30%,全國現有大型中間空調約250萬套,預計到2015年在全國推廣5%,約12.5萬套空調可使用采用動態冰蓄冷技術,全年轉移峰時電量約 52 億 kwh,減少電廠 裝機容量 1180萬 kW,宏觀節能潛力較大。流態化動態冰蓄冷技術的先進之處在于改進了傳統制冰過程中的主要缺點,而且制出的冰以流態化冰漿的形式存在。傳統靜態制冰過程中,水通過自然對流換熱,冰層首先在換熱壁面上形成,然后逐漸變厚。這樣就導致形成新的冰層所需的熱量傳遞必須以導熱的形式穿過越積越厚的原有冰層,從而嚴重的惡化了傳熱效率,致使結冰越來越困難,制冷劑提供的冷卻溫度也必須越來越低。在低峰時段,利用廉價電力將水冷卻成冰,然后在高峰時段釋放冷量。
技術內容,技術原理,冰蓄冷中間空調是指在夜間低谷電力時段開啟制冷主機,將建筑物所需的空調冷量部分或全部制備好,并以冰的形式儲存于蓄冰裝置中,在電力高峰時段將冰融化提供空調用冷。由于充分利用了夜間低谷電力,不只使中間空調的運行費用大幅度降低,而且對電網具有明顯的移峰填谷功能,提高了電網運行的經濟性。關鍵技術:(1)過冷卻水穩定生成技術。過冷卻水生成技術是冰漿冷卻及蓄冷技術的主要。過冷卻水是冰漿生成的基礎,只有穩定生成過冷卻水,才可以通過促晶等技術生成冰漿;(2)超聲波促晶技術。在生成過冷水后,只有通過促晶才能使過冷水快速生成冰漿,這就需要促晶技術。動態冰蓄冷可以提高空調系統的效能,降低運行成本。廣州過冷水動態冰蓄冷裝置
動態冰蓄冷可以通過冷卻水的回收利用實現能源效益的提升。湖北流態化動態冰蓄冷設備
冰蓄冷技術主要應用于空調、食品加工、化工、建筑等行業。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夜間的低谷電力制冰,在白天用冷高峰期釋放冷量,由此實現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目前,國際上冰蓄冷系統主要包括靜態蓄冰(比如冰球、盤管等)和動態蓄冰(比如冰漿、片冰等)兩種形式。國內的冰蓄冷技術主要是盤管和冰球兩種形式。這兩種技術的主要缺點是占地面積大、蓄冷能效低、單位體積蓄冰量低,導致技術推行過程中出現了困難。動態冰蓄冷采用具有良好流動特性的冰漿取代現有的冰球和盤管的蓄冷技術。實踐證明,動態冰蓄冷技術不只初投資小于現有的冰球和盤管蓄冷,而且其運行效率高于其他蓄冰形式,同時具有占地面積小、蓄冰槽適應性強等優點,因此,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該技術的研究成功,不只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而且將較大程度上促進冰蓄冷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利用,有效實現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湖北流態化動態冰蓄冷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