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區以盤龍江得名。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詔王閣羅鳳派其長子鳳伽異在昆明筑拓東城,意在“開拓東境”。拓東城址在今盤江和金汁河之間,即今盤龍區大部分地區。1956年8月,昆明對4個城區進行合并,原一、三區合并為盤龍區。1956年10月19日,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昆明市人委關于并區工作的請示報告,盤龍區正式建區。
1996年,盤龍區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約40.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6.1%。轄11個街道:長春街道、小南街道、金碧街道、南強街道、珠璣街道、環城街道、拓東街道、太和街道、東站街道、董家灣街道、東華街道。區府駐珠璣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盤龍區常住總人口344754人,其中:珠璣街道17737人,太和街道65732人,南強街道6901人,金碧街道16689人,拓東街道27472人,東站街道50546人,董家灣街道40256人,東華街道24948人,環城街道71906人,小南街道10676人,長春街道11891人。
2004年區劃調整前,盤龍區位于昆明城區東部,最北端為昆明火車北站,最南端至昆明站,東、南、北三面以貴昆、昆河鐵路為界與官渡區毗鄰相接,西面與五華區交錯相銜。轄長春、東站、東華、董家灣、環城、金碧、南強、拓東、太和、小南、珠璣等11個街道,共有58個社區。
2004年6月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42號)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其中原盤龍區長春、小南、南強3個街道辦事處;珠璣街道辦事處的江濱西路社區居委會,金牛社區居委會部分;環城街道辦事處的大鼓樓、靈光街、環城北路3個社區居委會部分劃入五華區。原盤龍區太和街道、東站街道劃歸官渡區。原官渡區龍泉、聯盟、茨壩(和平社區為部分)3個街道,雙龍、雙哨、小河3個鄉劃入盤龍區。調整后,盤龍區轄環城、珠璣、東華、董家灣、拓東、聯盟、茨壩、龍泉8個街道辦事處和小河、雙龍、雙哨3個鄉。區域面積由15.1平方千米增加到約340平方千米,建成面積達到45.79平方千米。
2004年,經市政府批準,盤龍區對原有的8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鄉進行整合,整合后共設置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青云、龍泉、茨壩8個街道辦事處和松華、雙龍2個鄉,其中,鼓樓、金辰和松華為新設立的街道。整合后,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五個街道辦事是主城核心區,青云、龍泉、茨壩三個街道地處城郊結合部,三是雙龍、松華2個鄉為純農村地區。
2005年,撤銷雙哨鄉、小河鄉,合并設立松華鄉,鄉政府駐原小河鄉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4月30日設立)。
2008年末,盤龍區戶籍人口4369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6294人,農業人口40656人,占戶籍人口的9.3%;全區常住人口659100人。
2009年,撤銷雙龍鄉、松華鄉,設立雙龍街道、松華街道。調整后,全區轄10個街道:東華街道、拓東街道、聯盟街道、茨壩街道、龍泉街道、鼓樓街道、金辰街道、青云街道、雙龍街道、松華街道。區政府駐拓東街道。2009年7月以前,全區面積345.83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5.79平方千米,山區面積約292平方千米。
2009年8月1日,將嵩明縣阿子營鎮和滇源鎮交由昆明市盤龍區托管;兩鎮轄區總面積541.1平方千米,轄32個村委會,217個村民小組;盤龍區管理面積從345.8平方千米擴大到886.9平方千米。至此,盤龍區轄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青云、龍泉、茨壩、松華、雙龍10個街道,滇源、阿子營2個鎮,共有49個社區、48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盤龍區常住總人口809881人,其中:拓東街道39035人,鼓樓街道44820人,東華街道106522人,聯盟街道118962人,金辰街道155659人,青云街道133099人,龍泉街道65673人,茨壩街道62887人,雙龍街道11348人,松華街道11203人,滇源鎮33455人,阿子營鎮27218人;全區城鎮人口721604人,農村人口88277人;漢族人口726205人,少數民族人口83676人。
2011年3月17日,正式撤銷滇源鎮、阿子營鎮,設立滇源街道、阿子營街道。至此,全區轄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青云、龍泉、茨壩、松華、雙龍、滇源和阿子營12個街道,共有49個社區、4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