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公道鎮位于邗江區北部。面積106.05平方千米,人口35645人(2009年)。轄3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公道,距城區23千米;赤岸村距城區26千米。揚菱公路過境。水路運輸有邵伯湖,通京杭大運河。
【沿革】唐代,公道橋地屬江都縣永豐鄉。宋元時期,橋東屬江都縣豐樂鄉,橋西屬江都縣太平鄉。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5年),地屬江都縣豐樂區,區下設12個里。清雍正九年(1731年),地屬甘泉縣第三區。晚清時,橋東屬甘泉縣邵伯司巡檢所埝橋鄉,橋西屬甘泉縣上官司巡檢所公道橋集。民國前期,橋東屬江都縣下水鄉,橋西屬江都縣北六集市(相當鄉鎮,治公道橋)。1927年,橋東屬江都縣第九區埝橋鄉,橋西屬江都縣第十區(區公所在公道橋,轄南六集、北六集近20個鄉)公道鄉和柏樹鄉。
1934年冬推行保甲制,埝橋鄉轄5個保,公道鄉轄11個保,柏樹鄉轄14個保。1939年汪偽政權時期,江都縣改區為鄉,第九區改為黃玨鄉,第八區改為大儀鄉;改鄉為村,埝橋鄉改為埝橋村,公道鄉改為公道村;村下轄保如舊。1946年9月,公道鄉改建公道鎮。1947年10月,橋東埝橋鄉并入黃玨鎮,橋西赤岸、柏樹、準提三個鄉并入公道鎮,共轄18個保。
1948年4月,建立公道鎮、柏樹鄉、埝橋鄉民主政權,先后屬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公道區。同年6月,埝橋鄉劃屬黃玨區。1949年6月,儀征縣撤銷公道區,并入黃玨區,劃屬揚州市管轄:公道鎮轄5個村,柏樹鄉轄8個村,埝橋鄉轄8個村。1950年8月5日,公道鎮、柏樹鄉、埝橋鄉劃屬江都縣黃玨區。1956年3月,公道鎮、伯樹鄉、埝橋鄉屬邗江縣黃玨區;同年4月,埝橋鄉并入裔家鄉。1956年11月,撤銷黃玨區,柏樹鄉和裔家鄉北部(原埝橋鄉)并入公道鎮,為縣直轄。
1958年9月,赤岸鄉并入公道鎮,改為公道鄉,屬揚州市;同年改為公道公社,轄7個生產管理區(亦稱生產工區,原19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次年4月以后,管理區調整為18個農業生產大隊。1962年10月20日,邗揚分治,公道公社復屬邗江縣。1964年6月,劃公道公社北部分建赤岸公社;公道公社轄10個大隊、1個居委會。1983年7月,改社為鄉,即公道鄉、赤岸鄉,改大隊為村。1987年8月6日,撤銷公道鄉,改建公道鎮,轄10個村和1個居委會。1978年成立濱湖農場,1989年改濱湖鄉。
1996年,公道鎮面積28.4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西湖、埝橋、公道、柏樹、谷營、新房、馬路、石榴、樓莊、五里橋10個行政村和花園、魁星2個居委會;赤岸鄉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談集、太平、桑園、宰灣、杏莊、歐陽、劉莊、火花、赤岸、湖濱、湖西、楊莊12個行政村和赤岸1個居委會;濱湖鄉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張嶺、濱湖、壙坊、同興、九井、梅嶺6個行政村。
1998年6月5日,濱湖鄉并入公道鎮,轄16個村和2個居委會。2000年公道鎮轄13個村、2個居委會。2001年5月,撤銷赤岸鄉,將其原轄區域并入公道鎮,鎮政府駐公道鎮。2003年,轄花園、魁星、赤岸3個居委會和太平、桑園、歐陽、赤岸、谷營、湖西、湖濱、柏樹、埝橋、西湖、河西、三界、河東13個行政村。2006年,轄11個村和3個居委會。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1003100:
~001 121花園居委會
~002 122魁星居委會
~003 121赤岸居委會
~200 220太平村
~201 220桑園村
~202 220歐陽村
~203 220赤岸村
~204 220谷營村
~206 220湖濱村
~207 122柏樹村
~208 220埝橋村
~210 122河西村
~211 122三界村
~212 220河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