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歷史悠久,因阿墨江而得名。江因阿木人居此而得名阿木江,后變為阿墨江。曾名“恭順”、“他郎”。秦朝屬西南夷地。西漢為哀牢地;東漢、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南北朝屬寧州永昌郡。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銀生節度,為阿焚諸部所據。宋大理國為威楚府因遠部(元江因遠)和馬籠部(新平漠沙)屬地。元憲宗四年(1254)他郎內附,立為二千戶,隸屬寧州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設他郎千戶所,隸屬元江萬戶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他郎千戶所為他郎寨長官司,隸屬元江路,長官司署設他郎寨(今聯珠鎮)。明洪武十五年(1382)為他郎寨長官司,屬元江府;永樂四年(1406),改他郎寨長官司為恭順州,州治在碧朔(今碧溪鄉碧朔),隸屬元江軍民府;弘治年間曾改隸臨安府(建水縣);嘉靖十二年(1533)移恭順州治至他郎寨(今縣城)。
清初襲明制,為恭順州,屬元江軍民府。順治十八年(1661),裁恭順州入元江府。雍正十年(1732)3月,于舊恭順州他郎寨置他郎撫彝廳,屬迤東道元江府;同年,署云貴總督鄂爾泰提請準元江府通判分駐他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江府降為直隸州,他郎廳不便歸州管轄遂改隸迤南道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隸他郎通判。嘉慶十六年(1811)3月,裁云南賓川州赤石崖巡檢為普洱府他郎廳知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更設他郎營汛。移新熠營駐防他郎,為普洱鎮左營。光緒二十八年(1902),駐勐烈的普定左營管帶改為勐烈彈壓委員,文武兼轄(一說為光緒21年5月,他郎猛烈行政區添設行政委員)。
民國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為滇南道,他郎廳改為他郎縣,縣列二等,隸滇南道。民國3年(1914)6月,滇南道更名為普洱道,他郎縣屬普洱道。民國5年(1916)11月,他郎縣更名為墨江縣。民國18年(1929)11月,廢普洱道,墨江縣直屬省;同年,成立江城縣,墨江縣屬猛烈行政區劃歸江城。民國21年(1932)4月,屬第12政務視察區。民國23年(1934)4月,屬第15政務視察區;民國24年(1935)8月,屬第6政務視察區。民國27年(1938)9月,屬第8政務視察區。民國30年(1941)6月15日,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洱縣)。民國31年(1942)7月,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洱縣)。民國35年(1946)10月,屬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新平縣)。
1949年1月7日墨江縣城解放,5月27日,成立“墨江縣軍政委員會”,8月3日墨江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思普區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5月4日,墨江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寧洱專區。1951年4月2日,政務院批準:將寧洱專區更名為普洱專區,墨江縣屬普洱專區。1953年3月28日,政務院批準:普洱專區更名為思茅專區,墨江縣屬思茅專區。1957年1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1967年4月,全縣實行軍管,成立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26日,墨江縣革命委員會成立。1970年,思茅專區改為思茅地區,墨江縣屬思茅地區。
1979年7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墨江縣,設立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同年11月28日,在縣城召開了自治縣成立大會。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13號):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墨江縣屬地級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墨江縣屬地級普洱市。
1949年在鄉鎮開展民主建政工作,以原聯珠鎮行政區域組建聯珠區,以原碧溪鎮行政區域組建碧溪區,以原景星鎮和回龍鄉行政區域組建景回區,以原白連鄉、漣漪鄉、龍潭鄉、雅邑鄉、壩溜鄉、龍壩鄉行政區域各組建白連區、漣漪區、龍潭區、雅邑區、壩溜區、龍壩區。至1950年5月全縣共組建成9個區,91個行政村,4個行政街。1953年7月1日零時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墨江縣人口177934人。1954年4月25日,將墨江縣壩溜區下七鄉:老白、三楞、瑪玉、土堆、莫洛、東鄉、臥龍,面積370.5平方千米,人口12226人,劃歸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1956年撤聯珠區設玖聯鎮,全縣設8區1鎮,8個區下轄90個鄉,玖聯鎮下轄2個街區。
1958年3月,普洱縣通關區(面積361平方千米)劃歸墨江縣。年底全縣共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個及1個鎮、40個管理區、149個大隊,鎮下設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59年1月,鎮沅縣新撫公社(面積968平方千米)劃歸墨江縣。全縣有10個公社1個鎮,170個管理區、2個居民委員會。1960年5月,調整人民公社體制規模,將原來全縣10個公社、1個鎮、170個管理區調整為10個區、1個鎮、159個小公社。1961年改公社為區,原管理區改為小公社。1962年4月又改區為公社,下仍設小公社。1962年11月再次改公社為區。這段時期名稱頻繁更換,但行政區劃卻無多大變化。1964年7月1日零時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2238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