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來彝族苗族鄉 1932年設太來鎮,1959年改區,1991年改太來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99.3平方千米,人口2.7萬。距321國道38千米,有縣鄉公路連接。轄箐口、友誼、鐵洞、荊江、方田、涼臺、洞口、紅旗、中槽、長江、院子、慶祝、中溝、怒江、群峰、烏江、關口、屯腳、巖腳、獨山、五鎖、太來、瓦廠、新店、后壩、大升土、榨房、同慶、芭蕉29個行政村和太來居委會。
甘棠鄉 1953年設甘棠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3千米。面積138.2平方千米,人口3.5萬。距黔(西)金(沙)公路8千米,有縣鄉公路連接。轄映山、楊柳塘、三寨、田坎、筆架、大寨、紅星、同心、蘆茅、偏坡、新開田、白果、大營、櫻桃、大錫廠、梨子沖、三趟馬、詔二、仲那、菱角20個行政村和甘艷棠居委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
永燊[Shēn]彝族苗族鄉 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永燊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6千米。面積90.9平方千米,人口2.4萬。距黔(西)金(沙)公路19千米,有縣鄉公路連接。轄永燊、鍋廠、干溝、干井、打底、新寨、茨落壩、上壩、鴨院、楓香、復興、慕禮、蓮花、黑磨、韓家店、建筑、長箐、沙壩河、穿洞、治左20個行政村和永燊居委會。
花溪彝族苗族鄉 1953年設花溪鄉,1984年為花溪彝族鄉,1991年建花溪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8千米。面積80.8平方千米,人口1.6萬。距金(沙)黔(西)公路18千米。轄花溪、瓦房、新杉、挖攏、耿底壩、湘河、安作底、沙壩、鐘山、舊寨、郭老壩、借魁、蜂坪13個行政村。
中建苗族彝族鄉 1953年設中建鄉,1991年改中建苗族彝族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72千米。面積63.4平方千米,人口1萬。距黔(西)金(沙)公路26千米。轄中廣、民主、杉坪、野那、紅板壁、營盤、新黔、普蓋、龍鳳9個行政村。有彝文巖書古跡“反字巖”。
定新彝族苗族鄉 1941年設定新鄉,1959年改區,1984年改定新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2千米。面積94.4平方千米,人口1.9萬。黔(西)金(沙)公路過境。轄新院、五里、轉建、園田、群星、勝利、英雄、大坡、馬驂、新村、光明、莊子、新海、雙箐、三好、新山、新屯、建明、堡堡寨、五愛、箐門口、安樂、黃坪、青24個行政村和定新居委會。
仁和彝族苗族鄉 1927年置仁愛鄉,1957年改仁和彝族鄉,1991年改仁和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101.8平方千米,人口2.1萬。有縣鄉公路直通縣城。轄長田、桃園、樊家槽、白花、水淹壩、中河、黑魚、平寨、上寨、春光、春平、雙寨、燕山、關建、穿山、竹盈、沙豐、苦草、膠泥、苦竹、朝陽、朝門、箐上、響水、永新、沙坡、常豐、牧場、月亮箐、紅峰、孔星、雙壩、中塘33個行政村。
洪水鄉 1927年置洪水鄉,1959年改區,1984年復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中石、荷永、新河、長紅、會豐、堰河、長嶺、箐柏、利民、沙龍、長營、青松、新橋、永平、解放、官莊、大壩田、大橋、永富、洪店、洪建、洪院、附郭23個行政村和平橋居委會。
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 1951年建金坡苗族彝族鄉,1984年改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30千米。面積56.1平方千米,人口1.2萬。有縣級公路直通縣城。轄紅場、桶井、石筍、雨灌、花坡、附源、銀廠、永河、茶林、新寨、化那、井屋、年豐13個行政村和煤洞場、化窩煤廠2個居委會。有金坡天然杜鵑景區(“百里杜鵑”組成部分)。
紅林彝族苗族鄉 1953年設桃井鄉,1991年改紅林彝族苗族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8千米。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2萬。距321國道7千米。轄雷響孔、箐河、鮮花、桃井、箐邊、拉寨、檬井、柿花、魚塘、木孔、安箐、新坪、夜橘、尖坡、吉沙、漆樹、化吉、石筍、全豐、川洞、六斗、巖腳2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