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北部置濉溪縣,以濉溪而得名,屬宿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0年4月析縣境東北部置濉溪市。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為淮北市轄縣。
1997年,濉溪縣面積2431平方千米,人口106.5萬,轄14個鎮、10個鄉:濉溪鎮、新蔡鎮、徐樓鎮、臨渙鎮、南坪鎮、祁集鎮、任集鎮、孫疃鎮、劉橋鎮、百善鎮、古饒鎮、五溝鎮、雙堆集鎮、鐘樓鄉、鐵佛鄉、岳集鄉、白沙鄉、陳集鄉、楊柳鄉、四鋪鄉、五鋪鄉、趙集鄉、馬橋鄉、韓村鎮?h政府駐濉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36969人,其中(15個鎮、9個鄉):濉溪鎮106563人,新蔡鎮43264人,韓村鎮42124人,徐樓鎮43292人,臨渙鎮53706人,南坪鎮48630人,祁集鎮48625人,任集鎮37402人,孫疃鎮50635人,劉橋鎮45204人,百善鎮61556人,古饒鎮41351人,雙堆集鎮39594人,五溝鎮51637人,鐵佛鎮50123人,鐘樓鄉33257人,岳集鄉61811人,白沙鄉36946人,陳集鄉51149人,楊柳鄉41859人,四鋪鄉38530人,五鋪鄉39536人,趙集鄉40832人,馬橋鄉29343人。
2004年8月20日,省政府批準淮北市區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其中:撤銷濉溪縣馬橋鄉、白沙鄉、任集鎮,分別并入新蔡鎮、五溝鎮和南坪鎮。同時將新蔡鎮劃入淮北市烈山區,將濉溪縣濉溪鎮的慶相橋居委會、虎山北路居委會(鐵路以北)劃入淮北市相山區三堤口街道辦事處管轄。2004年底,濉溪縣轄13個鎮、7個鄉。注《淮北市年鑒》資料:全縣轄濉溪、劉橋、徐樓、百善、古饒、臨渙、祁集、韓村、孫疃、雙堆集10個鎮,鐘樓、趙集、四鋪、五鋪、鐵佛、岳集、楊柳、陳集、五溝、南坪10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473個行政村(居),2600多個自然村,30.3萬戶,118.2萬人。北緯33°17′-34°01′,東經116°23′-117°02′?偯娣e2198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積為88.2%、低山殘丘面積為3.1%、水域面積為1.56%。
2006年3月,將濉溪縣現有的20個鄉鎮調整為11個鄉鎮:撤銷原陳集鄉,整建制并入雙堆集鎮;撤銷原楊柳鄉,整建制并入孫疃鎮;撤銷原徐樓鎮,整建制并入百善鎮;撤銷原岳集鄉,整建制并入鐵佛鎮;撤銷原祁集鎮,其中19個村并入臨渙鎮;原祁集鎮的另11個村并入韓村鎮;撤銷原五鋪鄉,整建制并入四鋪鄉。原鐵佛鎮的2個村劃入劉橋鎮。濉溪、南坪、五溝三鎮未作調整。原濉溪縣鐘樓鄉整建制劃入相山區渠溝鎮;濉溪縣原趙集鄉與原古饒鎮合并,成立新的古饒鎮,同時劃入烈山區。全縣轄10個鎮、1個鄉:濉溪鎮、韓村鎮、臨渙鎮、南坪鎮、孫疃鎮、劉橋鎮、百善鎮、雙堆集鎮、五溝鎮、鐵佛鎮、四鋪鄉。共24個居委會、413個行政村。(行政區劃網) 。ㄒ韵抡跃W絡)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铚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铚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铚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余屬侯國。后侯國又改稱沛郡。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铚、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铚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铚、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臨渙郡,治铚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铚城。武平三年(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竹邑縣并入符離縣。大業元年(605年),白撣縣并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809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并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