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渙鎮位于濉溪縣城西南37千米處的澮河(古稱渙水)北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人口8.36萬人(2006年)。轄趙莊、周圩、黃莊、前袁樓、后袁樓、徐廟、劉各、呂莊、張圩、沈圩、長豐、湖溝、李合圩、乙寨、石集、郭井、梁廟、西劉、高皇、臨南、毛莊、李場、梁家、李塘、張樓、周莊、鄭溝、勝利、新市、永紅、海孜、騎路、沈橋、常莊、陳口、丁樓、祁莊、劉油坊、四里、大高家、柴洼、朱小樓、牛莊、陳圩、韓莊、王樓、謝湖、王沃、大孫家49個行政村。濉阜鐵路、202省道過境。
臨渙城墻夯土筑成,大部分保存較好,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城墻呈正方形,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409米,周長5818米,有東西南北四門。北有護城河,南以澮河為天然屏障。文昌宮位于城內東北角,始建于唐代,原名尚書宮,又名藏書宮。1948年11月,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曾駐此余日(后遷至城東小李家),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代碼]340621104:~200永紅村 ~201周莊村 ~202勝利村 ~203新市村 ~204周圩村 ~205趙莊村 ~206黃莊村 ~207沈圩村 ~208劉各村 ~209徐廟村 ~210后元樓村 ~211前元樓村 ~212呂莊村 ~213張圩村 ~214石集村 ~215長豐村 ~216李合圩村 ~217湖溝村 ~218乙寨村 ~219鄭溝村 ~220梁廟村 ~221西劉村 ~222郭井村 ~223李塘村 ~224高皇村 ~225梁家村 ~226張樓村 ~227李場村 ~228毛莊村 ~229臨南村 ~230丁樓村 ~231沈橋村 ~232騎路村 ~233朱小樓村 ~234劉油坊村 ~235大孫家村 ~236大高村 ~237祁莊村 ~238柴洼村 ~239四里村 ~240謝湖村 ~241王樓村 ~242王沃村 ~243陳口村 ~244常莊村 ~245牛莊村 ~246陳圩村 ~247韓莊村 ~248海孜村
[沿革]秦漢時屬于铚縣,南朝梁屬于臨渙郡,隋唐時于此置臨渙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縣。1958年設臨渙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永紅、新市、勝利、周莊、趙莊、黃莊、沈圩、劉閣、前袁樓、后袁樓、徐廟、呂莊、張圩、石集、長豐、李何圩、湖溝、乙寨、鄭溝、梁廟、西劉、郭井、李塘、高皇、梁家、張樓、李場、毛莊、臨南、周圩30個村委會。2006年,原祁集鎮的19個村并入臨渙鎮。
附:祁集鎮位于濉溪縣西南部,距縣城35千米。蕭(縣)淮(北)公路經此,濉阜鐵路過境。1957年設祁集鄉,1962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與四里鄉、海孜鄉合并設祁集鎮。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柴洼、朱小樓、劉油坊、大高家、四里、謝湖、大孫家、王樓、王沃、祁莊、陳口、常莊、牛莊、陳圩、韓莊、海孜、丁樓、沈橋、騎路、祁集、郭灣、紀圩、劉圩、大馬家、馬桃園、宋園、薛場、前陳圩、雙溝、馬樓30個村委會。2006年,撤銷祁集鎮,其中19個村并入臨渙鎮;祁集鎮的另11個村并入韓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