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將濉溪縣現有的20個鄉鎮調整為11個鄉鎮:撤銷原陳集鄉,整建制并入雙堆集鎮;撤銷原楊柳鄉,整建制并入孫疃鎮;撤銷原徐樓鎮,整建制并入百善鎮;撤銷原岳集鄉,整建制并入鐵佛鎮;撤銷原祁集鎮,其中19個村并入臨渙鎮;原祁集鎮的另11個村并入韓村鎮;撤銷原五鋪鄉,整建制并入四鋪鄉。原鐵佛鎮的2個村劃入劉橋鎮。濉溪、南坪、五溝三鎮未作調整。原濉溪縣鐘樓鄉整建制劃入相山區渠溝鎮;濉溪縣原趙集鄉與原古饒鎮合并,成立新的古饒鎮,同時劃入烈山區。調整后,濉溪縣轄10個鎮、1個鄉:濉溪鎮、韓村鎮、臨渙鎮、南坪鎮、孫疃鎮、劉橋鎮、百善鎮、雙堆集鎮、五溝鎮、鐵佛鎮、四鋪鄉。共24個居委會(原出處如此,后面給出26個居委會名錄)、413個行政村。
濉溪鎮 人口12.58萬人。轄24個居委會(原出處如此,后面給出26個居委會名錄):淮海南路居委會、郭樓橋居委會、二里居委會(以上3個居委會為村改居);澮河西路居委會、沱河西路居委會、閘河西路居委會、濉河西路居委會、閘河東路居委會、澮河東路居委會、沱河東路居委會、烈山北路居委會、烈山南路居委會、十南街居委會、十北街居委會、南關居委會、南環居委會、北關居委會、東關居委會、大街居委會、北環居委會、五里郢居委會、張莊居委會、巴莊居委會、前劉居委會、后劉居委會、張集居委會,以及王沖孜、侯王、杜廟、趙圩、蒙、花園、楊樓、李莊、馬樓、黃橋10個行政村。
劉橋鎮 人口5.71萬人。轄彭樓、王莊、趙樓、黃橋、王埝、朱婁、干莊、火神、關廟、小城、任圩、后樓、孟口、黃莊、陳圩、劉橋、周口、陳集、丁樓、前樓、周大莊、丁河村,楊莊、留古24個行政村。
鐵佛鎮 人口12.13萬人。轄蔣莊、道口、尤莊、周圩、范婁、崗孜、劉樓、張樓、朱莊、店孜、王堯、臥龍、米莊、羅莊、黃集、李集、王婁、趙集、鐵佛、蔣埝村,趙樓、張莊、七口、黃莊、岳集、茂卜、油榨、朱廟、大王、古城、孟樓、崔樓、梁樓、暗樓、張樓、梁莊、鄒樓37個行政村。
百善鎮 人口11.92萬人。轄前營、閆廟、訾湖、魯店、龍王廟、王橋、馬鄉、道口、柳孜、王司、何莊、宋廟、程莊、橋頭、后李、老家、張莊、青衛、葉留湖、雁鳴、百善、茶安、黃新、關帝、郭屯、張莊、林莊、徐場、龍北、龍沱、龍東、程樓、徐樓、翟橋、尚河、順和、李寨、葦菠、丁樓、何樓、龍橋、李莊、閆集43個行政村。
臨渙鎮 人口8.36萬人。轄趙莊、周圩、黃莊、前袁樓、后袁樓、徐廟、劉各、呂莊、張圩、沈圩、長豐、湖溝、李合圩、乙寨、石集、郭井、梁廟、西劉、高皇、臨南、毛莊、李場、梁家、李塘、張樓、周莊、鄭溝、勝利、新市、永紅、海孜、騎路、沈橋、常莊、陳口、丁樓、祁莊、劉油坊、四里、大高家、柴洼、朱小樓、牛莊、陳圩、韓莊、王樓、謝湖、王沃、大孫家49個行政村。
韓村鎮 人口7.04萬人。轄土樓、建元、大李、付樓、馬店、溝北、大殷、溝東、光明、勝利、新興、韓村、小湖、高宅、大莊、廟東、河涯、祁集、馬樓、桃園、宋園、大馬家、薛場、雙溝、劉圩、紀圩、前陳圩、郭灣28個行政村。
孫疃鎮 人口9.96萬人。轄街東、街西、花園、六里、八里、鄭橋、道圩、秦口、郜口、郭集、田圩、郜橋、曹坊、大田、王圩、尤溝、劉家、四李、大李、孫寨、東樓、西樓、關窯、徐圩、耿圩、任李、魏圩村,大周、孟口、許郜、大侯、樓坊、張廟、黃家、劉圩、壇廟、大關、馬王、謝灣、溝西、楊柳、北戈、代廟、道橋、邵王、謝廟、炮婁、燕頭、付陳、趙家、碾盤、陳樓、小許53個行政村。
五溝鎮 人口9.85萬人。轄五溝、孟集、童亭、九家、大陳、戚家、謝圩、中藕池、湖南、油坊、松林、韓大坑、大任、邵老家、邵長營、周小莊、張圩、后藕池、桃園、曹坊、王圩、海孜、任長營村。白寺、小莊、土樓、鐘家、湖南、大李、路東、徐集、邊李、松林、肖店、樓坊、白沙、袁店、侯樓、王樓、國政47個行政村。
南坪鎮 人口9.42萬人。轄南坪、黃溝、半卜、姚寨、路東、任圩、澮北、閔家、肖湖、朱口、大郭家、門園、葛圩、大鄒、趙橋、肖王、坪西、錢卜、南馬、團結、劉圩、蔣湖、張圩、大王、澮河、大楊、東風、蔡圩、薛湖村。任樓、老家、香山、桃花、任橋、廟臺、忠陽、任圩、曾集、太平、朱劉、朱圩、張橋、陳橋、孫廟、任集、丁王、梁家47個行政村。
雙堆集鎮 人口9.97萬人。轄解河、坪堆、劉廟、尖堆、雙堆、鄭溝、蘆溝、曹坊、馬園、李湖、歡崗、張圩、施劉、沈湖、鄒圩、王園、吳井、陳橋、后周、周于、王廟、李圩村。熊廟、高家、魏圩、四門、陳集、謝店、梨園、大橋、張集、趙園、劉婁、祝廟、馬溝、三和、羅集、大徐38個行政村。
四鋪鄉 人口8.79萬人。轄四鋪、陳圩、周陳、北陳、黃圩、新莊、二鋪店、五里鋪、大曹、王圩、沱河、三鋪、新建、大郭、何家、惠家、艾橋村,張集、蔡家、梁圩、李王、干頭、湖涯、謝嶺、大辛、松林、張圩、商廟、李樓、道口、陳橋、五鋪、侯廟、戚家、團結、八里、洪南37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