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余暨縣,屬會稽郡!坝唷睘樵秸Z,越人稱鹽為“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暨”。屬會稽郡。漢末童謠:“天子當興東南三余(指余姚、余杭、余暨)之間”。所以孫權在黃武元年(222年)改余暨縣為永興縣。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并永興入會稽縣,唐儀鳳二年(677年)復置永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永興為蕭山,因縣治西部有蕭山而得名。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關于蕭山縣境范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南宋《嘉泰會稽志》,當時全境東西寬62里,南北長90里。東至山陰縣界50里,以西小江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陰縣53里;西至臨安府錢塘縣界23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錢塘縣30里;南至諸暨縣界60里,以勞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65里;北至臨安府錢塘縣界35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縣47里。東南到山陰縣界51里,西南到臨安府錢塘縣48里,東北到山陰縣界49里,西北到臨安府錢塘縣界15里。這一境域經元、明直至清中葉,縣境范圍,無重大變化。
1949年5月5日,蕭山解放,為省直屬縣;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1952年起蕭山復為省直屬縣。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1959年改屬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蕭山市正式掛牌成立。2001年2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13號)同意撤銷蕭山市,設立杭州市蕭山區(3月9日浙政發[2001]12號通知);3月25日,杭州市蕭山區正式掛牌成立。
1950年10月,紹興縣進化區所屬青化、進化、城山等15個鄉及臨浦鎮原屬紹興縣部分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錢清鎮劃歸紹興縣。1956年2月,紹興縣安昌區所屬東灣、夾灶、塘北等11個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進化區的蓮東、蓮西、夏履3個鄉劃歸紹興縣;蕭山縣河上區的安山、桃源、徑游3個鄉和尖山鄉的謝家、新河口2村劃歸諸暨(1957年3月又劃歸蕭山);諸暨縣岳駐鄉的小山頭、方山前、蘭頭角、岳駐4村和莫家的半個村劃歸蕭山縣。
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從5月1日起,將蕭山市浦沿、長河、西興三鎮劃給杭州市西湖區(后單獨建為濱江區)。5月24日,西興鎮的東湖、杜湖、湖頭陳三村仍歸蕭山市,屬城廂鎮。區劃調整前,蕭山市地域面積為1492.26平方千米,三鎮劃出面積為72.04平方千米,占全市的4.8%,調整后全市實有地域面積為1420.22平方千米。蕭山四至為:東界紹興縣。西界富陽市和濱江區。南與諸暨市分界。西北界杭州市濱江區。北界江干區、余杭區和海寧市。
此外由于圍墾,蕭山轄境面積有了擴大。蕭山圍墾,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經歷年筑堤圍圈、開發建設的錢塘江畔的新土地。其北、東、西三面瀕臨錢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經多次大小規模不同的圍墾,至2000年底,蕭山圍墾面積達52.62萬畝。
1992年,石巖、來蘇、新塘、裘江、城東、城北、城南等7個鄉及長山鎮的柳橋、墩里吳、塘灣3村并入城廂鎮(改設7個辦事處),長山鎮并入新街鎮,寧圍、盈豐2鄉合并設立寧圍鎮,螺山鄉并入衙前鎮,大園、昭東、瓜瀝3鄉并入瓜瀝鎮,光明鄉并入坎山鎮,夾社、益農2鄉合并設立益農鎮,甘露鄉并入靖江鎮,梅西鄉并入黨灣鎮,赭山鎮并入南陽鎮,宏偉鄉并入頭蓬鎮,宏圖鄉并入新灣鎮,河莊、新圍、錢江3鄉合設立河莊鎮,大莊、通濟、浦南3鄉并入臨浦鎮,徑游鄉、桃源鄉、尖山鎮合并設立浦陽鎮,城山、進化2鄉合并設立進化鎮,永興鄉并入戴村鎮,大橋鄉并入河上鎮,巖山、大同塢2鄉并入樓塔鎮,新江嶺鄉并入歡潭鄉,朱村橋鄉并入許賢鄉。
1996年,蕭山市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約120人。轄24鎮4鄉:城廂鎮、聞堰鎮、新街鎮、寧圍鎮、衙前鎮、瓜瀝鎮、坎山鎮、黨山鎮、益農鎮、義盛鎮、靖江鎮、黨灣鎮、南陽鎮、頭蓬鎮、新灣鎮、河莊鎮、臨浦鎮、義橋鎮、所前鎮、浦陽鎮、進化鎮、戴村鎮、河上鎮、樓塔鎮、前進鄉、云石鄉、歡潭鄉、許賢鄉。市政府駐城廂鎮。
1998年8月26日,撤銷城廂鎮的新塘、來蘇、石巖3個辦事處,恢復新塘、來蘇、石巖3個鄉。1998年末,蕭山市總面積1420.22平方千米,人口113.41萬人,轄24個鎮、7個鄉,137個居委會、745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