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4次會議決定:
1.設立土默特左旗。以土默特旗的陶思浩等十八個公社和察素齊鎮為土默特左旗的行政區域。
2.設立土默特右旗。以土默特旗的公山灣等十九個公社和薩拉齊鎮為土默特右旗的行政區域。
3.撤銷土默特旗。
⊙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蒙民字第134號】通知決定:1966年1月1日起實施。
◎1964年8月 5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同甘肅省山丹、張掖、高臺縣的劃分行政界線協議》(1965年4月17日國務院同意)
1.阿拉善右旗同山丹縣的界線:從青山口起,經轉折點到石井口(巴音胡都格)達紅腰頂,各點之間以直線劃分。由此接1953年協議線的包代圈、包代河、陸布家、俄羅斯、黑水溝、青井子到沙咀子。由此經夾山梁到趄坡墩,接1953年年線,經松洼溝、金溝門、馬蓮溝(即校場墩)、毛草溝直達直溝門。以上20處為旗、縣的主要分界點。具體點位:青羊口點在從溝口向北數第二井與第三井之間;轉折點從納林溝與七個井溝匯合處向石井口(巴音胡都格)劃一條方向線,點在此線的從東南到西北的1/3處;石井口點在井西南立有界碑處;紅亞腰點在;石井口以西標高2823.0米處;赤山點在海拔2921.0米處;獨峰點在海拔2939.0米處;夾山梁點在有破碑處;石井口、陸布家、俄羅斯、黑水溝、青井子、直溝門屬阿拉善右旗;包代圈、沙咀子、大湖、夾山梁屬山丹縣。
2.阿拉善右旗同張掖縣的界線:由直溝門起,經米湯溝、閘子溝直線到石井子井南半華里處,再折向石井子西北(石井子向大泉墩方向)兩華里處,向北直線到上一棵樹居民點,過居民點入中沙河,順河北上經轉咀,穿過白亂山,向正北直達天水河,順天水河向西,到紅扎兒正南為界點,向北直達紅扎兒。這條線以西、以南歸張掖縣,以東、以北歸阿拉善右旗,以上11處為旗、縣的主要分界點。具體點位:上一棵樹即是有二戶人家、九間住房、十余畝地之處;張掖縣在石井子的耕地,井東者不再耕種,井西、線東之間的耕地仍歸張掖繼續耕種,但須筑起土墻,以防牲畜踐踏。
3.阿拉善右旗同高臺縣的界線:從蘆泉墩起,經漫沙泉、枸杞泉、廟臺子,向西北直達紅山頭東頭(即1503.0高程點),再沿紅山頭北麓西向達喇嘛墩。以上6處為旗、縣的主要分界點。蘆泉墩(包括泉)、漫沙泉、枸杞泉、廟臺子各點屬高臺縣。喇嘛墩在井子以南約1公里處。
◎1965年2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同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專區有關旗、縣行政界線問題的座談紀要》(1965年4月17日國務院同意)
1.阿拉善左旗同古浪、武威縣的界線:從小山子起,經二嘴子直達紅沙淌井(紅沙淌井歸古浪),再從紅沙淌井直線到十字路口,從十字路口沿大路北上達鄧馬營湖(哈什哈湖)的南井敖包為界點。(敖包歸左旗)。
2.阿拉善左旗、右旗同民勤縣的界線:從南井敖包起,東經黃草湖與麻山湖(烏尼格圖)正中間為界點,向北直達青山小湖東沿至青山,按1953年協議線。再從半個山經大毛湖東沿青疙瘩、四眼井、石磊子崗、冰草井、青沙窩井到獨青山(溫都爾肯),由獨青山經六托井、上八旦井,西經深坑井、小湖子到廟臺子(上述11個點歸民勤縣),按1953年協議線。再從大窖井直線到獨青山(民勤縣指的北獨青山),直線經吳家井(塔布胡達格——五個井),折向抱疙瘩(寶力格特)山頂、唐家溝、直向東南小山子(即1953年協議線的小青山)。(吳家井、唐家溝歸民勤縣)。
3.阿拉善右旗同永昌縣的界線:由小山子起直線到紅洼(烏蘭呼都克),向南達陳山大掌(撐山掌)的分水嶺為界點,順分水嶺經陳山大掌到黃鶴狼大溝溝腦與干澇池溝腦中間定點,沿干澇池溝達青羊口接山丹縣界點。
4.阿拉善右旗同臨澤縣的界線:由紅扎爾起沿狼灣山南麓到狼灣山井(撲木呼都克),再由狼灣山井直線經石峰山、卷毛井(召木井)、當中井到臥牛山、西接蘆泉墩高臺縣界點。狼灣山井雙方使用,石峰山歸臨澤,卷毛井、當中井歸右旗。
5.阿拉善右旗同山丹、張掖、高臺三縣的界線,1964年8月5日增經達成協議,這思念段的點線走向劃法,均按這個協議辦理。
6.馬鬃山地區:北從中蒙國界184號界樁起,向南經阿勒格烏勒、三道明水到紅柳疙瘩,向東到南泉,以東屬額濟納旗,以西屬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三道明水歸額濟納旗。
◎呼倫貝爾盟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哲里木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1965年9月22日批準)
◎伊金霍洛旗駐地由新街鎮遷至阿騰席連。(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1965年11月29日批準)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同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專區的古浪、武威、民勤、永昌、臨澤、肅北各縣爭議地區的行政界線達成了協議。(1965年2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與甘肅省的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