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置縣后,共轄10堡。后將10堡改設為4個區,第一區轄西水堡、鐵柱泉堡;第二區轄邊三堡、外屬堡;第三區轄南水堡、里三堡(以上為舊六堡);第四區轄惠安、鹽積、隰寧、萌城。第四區的四個堡俗稱新四堡。
1936年后,兩個鹽池縣的行政區劃不同。陜甘寧邊區鹽池縣,下設區、鄉、村。開始為4個區22鄉,即城區、北區、南區各轄5鄉,西區轄7個鄉。1937年夏,定邊縣將紅軍解放時原屬鹽池轄地劃歸定邊縣第二區管轄的井溝、二道溝、紅井子、大水坑、蘇堡子、李塬畔等地劃歸鹽池,鹽池縣組建了第五區,轄5鄉;同時將原4個區改稱第一、二、三、四區,各區的駐地也有所變動。1942年秋,將第二區的第一、二鄉劃歸第一區,合并為第一區第六鄉;將第三區的第四、七鄉劃歸第二區為第二區第一、二鄉;第三區第六鄉改為第三區第四鄉。原5個區27鄉調整為5個區26鄉。1947年,馬鴻逵部侵占鹽池縣城后,鹽池縣政府轉移到縣境南部山區(第五區境內)。1948年第五區增置第六、七鄉2鄉。
國民黨鹽池縣1936年到1940年間,轄2鄉7保。一鄉駐惠安堡,轄4個保,一保惠安堡,二保鹽積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寧堡;二鄉駐萌城,轄3個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溝,三保高窯子。1940年,將同心縣的下馬關、韋州、紅城水劃歸鹽池縣,這時增設3鄉8保:三鄉駐韋州(轄3保),四鄉駐紅城水(轄2保),五鄉駐下馬關(轄3保)。1943年將金積縣的紅奇堡劃歸鹽池,置為六鄉(駐關口灣,轄2保)。至此,共轄7鄉17保。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
1949年8月,邊區鹽池縣恢復了被占地區,將寧夏省鹽池縣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當即恢復原轄5個區及所屬各鄉人民政權,并將惠安堡、萌城等地建為第六區,駐安寧堡,轄4鄉;至此,統一后的鹽池縣共轄6個區32鄉。1952年,在黃麻山設置第七區,其所轄地區大部分為第五區劃出的;原轄32個鄉調整為40鄉。1955年,將7個區的鄉作調整,減少為29個鄉;城關鄉撤銷,改置為城關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個區的基礎是組建為五星、國慶、紅星、奮勇、星火、先鋒、躍進7個人民公社,區、鄉建制撤銷。不久,各公社以駐地更名為城郊、余莊子、王樂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黃山公社。城郊公社駐縣城,轄城關、長城、李家溝沿、柳湯堡、陳家圈、八岔梁、王莊子7個大隊;余莊子公社駐高沙窩,轄高沙窩、英雄堡、二步坑、蘇步井、芨芨溝5個大隊;王樂井公社駐何家墩,轄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孫記樓、官灘5個大隊;侯家河公社駐侯家河,轄吳記油房、太平廟、侯家河、古峰莊、暴記春、四六莊6個大隊;大水坑公社駐大水坑,轄大水坑、柳條井、圈灣子、吳家樂場、紅井子、馬坊、蘇堡子7個大隊;惠安堡公社駐惠安堡,轄惠安堡、葉兒莊、隰寧堡、狼步掌、萌城、鹽積堡6個大隊;麻黃山公社駐麻黃山,轄孫記水、史家灣、陳家洼子、沙崾嶺、趙家灣、下高窯、麻黃山7個大隊。
1960年冬,余莊子公社更名為高沙窩公社。1961年,從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增設了馬兒莊公社,駐馬兒莊,轄馬兒莊、老鹽池、馮記溝、四六莊4個大隊。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變動,其他7個公社均一分為二。由城郊公社分設柳楊堡公社,高沙窩公社分設蘇步井公社,王樂井公社分設鴉兒溝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設紅井子公社,馬兒莊公社分設馮記溝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設萌城公社,麻黃山公社分設后洼公社。全縣轄15個公社。
1984年,公社體制改革。將城郊公社改為城郊區(下轄長城、田記掌、四墩子、溝沿、八岔梁等5個小鄉),其余14個公社均改為鄉。1985年3月,由大水坑鄉劃出一部分組建大水坑鎮。1987年1月,撤銷大水坑鄉并入大水坑鎮。
1988年9月,撤銷城郊區和其附屬的5個小鄉,改為城郊鄉,駐二堡;至此,全縣轄城關、大水坑2鎮和城郊、柳楊堡、青山、高沙窩、蘇步井、王樂井、鴉兒溝、紅井子、馬兒莊、馮記溝、惠安堡、萌城、麻黃山、后洼等14個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鹽池縣轄3個鎮、13個鄉?側丝153584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21536 大水坑鎮 26714 惠安堡鎮 11400 城郊鄉 13965 柳楊堡鄉 6393 蘇步井鄉 4342 高沙窩鄉 8112 王樂井鄉 9177 鴉兒溝鄉 7730 馮記溝鄉 6467 馬兒莊鄉 4869 青山鄉 9048 紅井子鄉 6368 萌城鄉 7165 麻黃山鄉 6070 后洼鄉 42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