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撤銷小新街鄉(xiāng)和四營鄉(xiāng),設立牛欄江鎮(zhèn)。位于嵩明縣東南部,面積217.14平方千米,人口5.15萬人(2006年)。轄四營、羅邦、海潮、上馬坊、下馬坊、老猴街、腰站、花窩、大箐、小新街、阿里塘、果子園、河西、古城、水海、荒田16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四營街,距縣城16千米。貴(陽)昆(明)鐵路經此并設站,320國道、昆(明)曲(靖)高速公路過境。
[郵編]651702 [2008年代碼](沒有101嵩明監(jiān)獄會,其余同2006年代碼) [2006年代碼]530127104:~101嵩明監(jiān)獄會 ~201四營村 ~202羅幫村 ~203海潮村 ~204上馬坊村 ~205下馬坊村 ~206老猴街村 ~207腰站村 ~208花窩村 ~209大箐村 ~210小新街村 ~211阿里塘村 ~212果子園村 ~213河西村 ~214古城村 ~215水海村 ~216荒田村
附:原小新街鄉(xiāng)位于嵩明縣東部,距縣城19千米。民國以前分屬尋甸、馬龍、嵩明三縣管轄。1954年和1957年,先后將馬龍縣屬的小新街、李小村、望高樓及荒田的15個村劃歸嵩明縣小街區(qū),1958年又將尋甸縣的八里鋪村劃入。同年4月成立小新街鄉(xiāng)(小鄉(xiāng))。9月與四營合并成立四營公社。1959年2月從四營公社劃出,成立小新街公社,轄阿里塘、小新街、河西、平灘子、古城、小沖、達龍、荒田等8個管理區(qū),隸屬關系隨縣行政區(qū)劃變更而變更,先屬尋甸縣,后屬嵩明縣。1962年12月,與四營公社合并成立四營區(qū),同時縮減公社規(guī)模,原小新街公社屬地劃為阿里塘、果子園、小新街、古城、水海、荒田6個小公社。1966年撤區(qū),成立小新街公社,將原6個小公社更名為6個大隊(曾一度將古城更名為青春大隊、荒田更名為豐收大隊)。1979年11月新街大隊分為新街、河西兩個大隊。1984年2月,改公社為區(qū),改大隊為鄉(xiāng)。1987年12月改區(qū)為鄉(xiāng),改原來的鄉(xiāng)為辦事處。1997年,面積118.8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小新街、古城、水海、河西、果子園、阿里塘、荒田7個行政村。
附:原四營鄉(xiāng)位于嵩明縣東南部。四營之名源于明代。明洪武年間,云南實行軍戶屯田,在白龍橋一帶設上營、下營、羅家營、王家營,合稱“四營”。清光緒元年(1875)屬嵩明州金馬里。民國3年(1914)改里為鄉(xiāng),嵩明州改為嵩明縣。民國20年(1931)劃為第六區(qū),下設樂良、羅榮、鳳儀(上、下)、秀峰(老猴街)、龍鳳、營龍、青龍、羅田、積德(大山哨、黑山村)、叢上、叢中、叢下等13個鄉(xiāng),共24個村。后撤區(qū)并鄉(xiāng),設白龍鄉(xiāng),鄉(xiāng)公所駐白龍橋。1950年7月,白龍鄉(xiāng)劃屬小街區(qū),原白龍鄉(xiāng)屬地設海潮、四營、下五叢等5個小鄉(xiāng)。1954年,這5個小鄉(xiāng)合并為四營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四營街。1958年,撤鄉(xiāng)成立四營公社,轄四營、中衛(wèi)、田壩、上馬坊、下馬坊、老猴街、清真寺、大山哨、黑山村、腰站、花窩、大箐、蛤螞山等13個管理區(qū)。1961年改管理區(qū)為生產大隊,四營公社下設18個生產大隊。1963年與 小新街公社合設四營區(qū),同時縮減公社規(guī)模,下設13個小公社(四營7、小新街6)。1966年撤區(qū)成立大公社。四營公社轄四營、田壩、上馬坊、下馬坊、育新(老猴街)、海潮、腰站、五叢8個大隊。1984年改公社為區(qū),改大隊為鄉(xiāng),區(qū)下轄8個鄉(xiāng)(中國政區(qū)大典:1976年設區(qū))。198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改四營區(qū)為四營鄉(xiāng)。1997年,面積96.2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四營、羅邦、海潮、上馬坊、下馬坊、老猴街、腰站、花窩、大箐9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