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撤銷大哨鄉和白邑鄉,設立滇源鎮。位于嵩明縣西部,面積278.68平方千米,人口3.57萬人(2006年)。轄白邑、周達、老壩、南營、中所、甸尾、金鐘、迤者、小營、前所、團結、蘇海、麥地沖、三轉灣、菜子地、大哨、竹箐口、竹園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邑,距縣城24千米。特產云南茶花。黑龍潭、青龍潭為盤龍江重要水源,屬省級水源保護區。
[郵編]651700 [2008年代碼]同2006年代碼 [2006年代碼]530127105:~201白邑村 ~202周達村 ~203老壩村 ~204南營村 ~205中所村 ~206甸尾村 ~207金鐘村 ~208迤者村 ~209小營村 ~210前所村 ~211團結村 ~212蘇海村 ~213麥地沖村 ~214三轉彎村 ~215菜子地村 ~216大哨村 ~217竹箐口村 ~218竹園村
附:原大哨鄉位于嵩明縣西北部,距縣城57千米。大哨之名,始于元末明初。元至順元年(1330),梁王阿喇忒納失里收復中慶路后,在東葛勒山頂屯兵設哨,筑城結寨,今大哨村內、竹箐口村南2千米處及白邑鄉菜子地東南3千米處尚分別有土城、石城和校場壩遺址。東葛勒山由此更名梁王山。明清兩朝,仍在梁王山腹地(今大哨村)設置哨所稱“大哨”,地屬嵩明州崇正廂。民國中前期屬梁溪鄉。1949年,除竹園村劃屬滇源鄉(白邑)外,其余屬云溪鄉(山腳)。1950年屬白邑區。1952年設梁王鄉。1954年改為大哨鄉。1956年復名梁王鄉,屬楊橋區。1958年改設梁王管理區,屬嵩陽公社。1961年設梁王公社,轄大哨、竹箐口、山神廟(竹園)、朵格4個生產大隊。1963年,劃出大哨、竹箐口大隊的11個村,設大哨公社,屬楊橋區;劃出山神廟、朵格大隊的15個村,設朵格公社,屬阿子營區。1966年仍設大哨公社,轄大哨、竹箐口、竹園3個生產大隊。1968年更名建設公社。1982年復名大哨公社。1984年改設大哨區,轄大哨、竹箐口、竹園3個鄉。1988年1月撤區建鄉,改大哨區為大哨鄉(中國政區大典:1987年置鄉),下設大哨、竹箐口、竹園3個辦事處23個生產合作社(20個自然村)。1997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大哨、竹箐口、竹園3個行政村。
附:原白邑鄉位于嵩明縣西部。昔稱邵甸,亦稱滇源。元憲宗六年(1256)曾設邵甸千戶所,隸屬崧盟萬戶府。至元十二年(1275)改為邵甸縣。治所先在腰站村,后遷白邑村。轄今白邑鄉、阿子營鄉、大哨鄉及今富民縣的散旦鎮。明洪武十五年(1382),裁縣為邵甸里,直屬于嵩盟州,所轄地域不變。民國2年(1913)改里為鄉。民國20年(1931)改鄉為區,為嵩明縣第七區。之后,撤區建鄉,轄區分設滇源、邵內(阿子營)兩鄉。1950年7月設邵甸區,轄滇源、西燕、南倉、嘯獅(牧羊)、普惠(鼠街)、彩云(阿子營)、邵新、東魚、龍泉9鄉。復又改稱第四區,區公所駐白邑,轄區未變。1958年10月劃出龍泉鄉歸富民縣,梁王鄉歸楊橋公社,其余分別成立白邑公社和阿子營公社。白邑公社下轄19個管理區。1961年撤銷管理區改設19個大隊。1963年設第五區,下轄12個小公社。1966年撤區,劃出大坡小公社歸楊橋,同時劃出原第五區所屬麥地沖小公社和原阿子營區所屬三轉彎小公社組建高峰公社(駐哨門前),其余10個小公社合組建白邑公社。1971年高峰公社并入白邑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改設白邑區,下設白邑、蘇海、團結、前所、小營、金鐘、迤者、甸尾、中所、南營、周達、老壩、麥地沖、三轉彎、菜子地15個鄉。1988年改區為鄉,改原來的鄉為辦事處(中國政區大典:1987年設鄉)。1997年,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白邑、團結、蘇海、前所、小營、南營、中所、甸尾、金鐘、迤者、老壩、周達、麥地沖、三轉彎、菜籽地15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