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縣釋名》:“五代時蠻置保靖州,明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縣。因此地古為少數民族居聚區,取永保安寧之意。
漢高祖五年(前202)屬武陵郡,置遷陵縣。西漢改遷陵為遷陸。東漢復名遷陵縣。南朝齊改零陵縣。南北朝禎明三年(589)并入大鄉縣。唐觀貞九年(635)分大鄉,置三亭縣,治所遷陵鎮;先后屬辰州、溪州轄。天授二年(691)改洛浦縣;先屬溪州。唐至德三年(758)改溪州地。宋建隆六年(960)命名為羈縻保靜州。元初,改靜為靖,稱保靖州。元二十六年(1366)置保靖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靖軍民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升為保靖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行政使司,后改屬湖廣都司領長官司、五寨長官司及竿子坪長官司。清雍正七年置保靖縣,屬永順府,1914-1922年屬沅區道,1938-1939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湘西行署永順專署,1952年屬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6年,保靖縣面積1761平方千米,人口約2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81%。轄5個鎮、20個鄉:遷陵鎮、毛溝鎮、復興鎮、水田河鎮、葫蘆鎮、陽朝鄉、梅花鄉、水銀鄉、涂乍鄉、仙仁鄉、比耳鄉、黃連鄉、馬王鄉、拔茅鄉、隆頭鄉、簸箕鄉、野竹坪鄉、清水鄉、大妥鄉、龍溪鄉、普戎鄉、昂洞鄉、中心鄉、堂朗鄉、夯沙鄉。縣政府駐遷陵鎮。
比耳鄉、黃連鄉(改清水坪鎮)、野竹坪鄉、普戎鄉先后撤鄉設鎮。調整后,保靖縣轄9個鎮、16個鄉:遷陵鎮、復興鎮、毛溝鎮、比耳鎮、葫蘆鎮、普戎鎮、野竹坪鎮、水田河鎮、清水坪鎮、隆頭鄉、梅花鄉、涂乍鄉、中心鄉、馬王鄉、水銀鄉、清水鄉、龍溪鄉、陽朝鄉、拔茅鄉、仙仁鄉、夯沙鄉、簸箕鄉、堂朗鄉、大妥鄉、昂洞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靖縣總人口260034人,其中:遷陵鎮12725人,比耳鎮11218人,清水坪鎮8911人,毛溝鎮16558人,野竹坪鎮10779人,復興鎮8495人,普戎鎮12788人,水田河鎮8903人,葫蘆鎮29428人,馬王鄉13633人,拔茅鄉10846人,隆頭鄉8771人,簸箕鄉7013人,清水鄉3894人,大妥鄉16702人,龍溪鄉10318人,昂洞鄉10538人,陽朝鄉8782人,水銀鄉6673人,涂乍鄉5999人,仙仁鄉6036人,中心鄉8608人,堂朗鄉4562人,夯沙鄉9176人,梅花鄉8678人。
2005年,保靖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將11個鄉、6個鎮合并設立2個鄉、6個鎮,共減少9個鄉。具體調整如下:梅花鄉、龍溪鄉、遷陵鎮合并設立遷陵鎮,鎮政府駐政興路9號;馬王鄉、清水坪鎮合并設立清水坪鎮,鎮政府駐清水坪;隆頭鄉、比耳鎮合并設立比耳鎮,鎮政府駐比耳;簸箕鄉、毛溝鎮合并設立毛溝鎮,鎮政府駐毛溝寨;仙仁鄉、陽朝鄉合并設立陽朝鄉,鄉政府駐陽朝;中心鄉、水田河鎮合并設立水田河鎮,鎮政府駐水田河;堂朗鄉、葫蘆鎮合并設立葫蘆鎮,鎮政府駐葫蘆寨;昂洞鄉、拔茅鄉合并設立碗米坡鄉,并撤鄉設鎮,鎮政府駐拔茅寨。8月17日,省政府行文批復該縣的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全縣25個鄉鎮調整為16個鄉鎮,撤銷原建制17個,新組建8個,保留8個。6月22日,縣政府行文對撤并村進行批復,全縣368個行政村依法撤并為195個;其中清水鄉由原14個村調整為9個。至此,保靖縣區劃調整工作基本完成。全縣轄10個鎮、6個鄉:遷陵鎮、水田河鎮、葫蘆鎮、毛溝鎮、普戎鎮、比耳鎮、清水坪鎮、野竹坪鎮、復興鎮、碗米坡鎮、陽朝鄉、水銀鄉、涂乍鄉、大妥鄉、夯沙鄉、清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