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縣地名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時,以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說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此鎮居于全遼中心之地,故名為遼中。或說因其境地跨遼河兩岸,并位于遼河中游而得名。
遼中縣境域,戰國時期,屬燕地。秦時期,屬遼東郡。西漢時在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湯州。金時屬遼陽府。元時屬遼陽路、廣寧路。明時期屬遼東都司轄地。
清時期先后為新民、遼陽、承德、鎮安、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于遼陽、承德、鎮安、海城等邊緣地帶各割一部建立遼中縣,并以清初時期所建韻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沈道所轄。1948年11月2日,遼中縣解放,屬遼西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現為沈陽市轄縣。
?年,全縣劃為20個公社、1個農場、1個鎮,分轄253個生產大隊、2個街道。面積1709平方千米,人口47.1535萬人。縣政府駐地遼中鎮,距省會沈陽69千米。
1996年,遼中縣面積1668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轄11鎮10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新民屯鎮、劉二堡鎮、于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滿都戶鎮、楊士崗鎮、長灘鎮、肖寨門鎮、城郊鄉、烏伯牛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四方臺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縣政府駐遼中鎮。
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遼政[1999]69號)批準:撤銷四方臺鄉,設立四方臺鎮。
2000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501627人,其中:遼中鎮82278人、于家房鎮21436人、朱家房鎮28806人、冷子堡鎮27056人、劉二堡鎮19160人、茨榆坨鎮55960人、新民屯鎮13278人、滿都戶鎮19241人、楊士崗鎮16892人、肖寨門鎮24575人、長灘鎮19432人、四方臺鎮19302人、城郊鄉19847人、六間房鄉23709人、烏伯牛鄉16566人、養士堡鄉17068人、潘家堡鄉16312人、老觀坨鄉13387人、老大房鄉15000人、大黑崗子鄉13303人、牛心坨鄉19019人。
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臺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遼政[2002]323號批復: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并設立遼中鎮。區劃調整后,遼中鎮政府駐地化工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80.3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20個社區。行政區劃調整后,遼中縣轄12個鎮、8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臺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同意將遼中縣養士堡鄉小幫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入遼中鎮。全縣轄12個鎮、8個鄉:遼中鎮(含北街街道、南街街道)、于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劉二堡鎮、茨榆坨鎮、新民屯鎮、滿都戶鎮、楊士崗鎮、肖寨門鎮、長灘鎮、四方臺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
2009年10月16日,沈陽市民政局公告:根據《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省政府(遼政[2009]210號文件)批準,撤銷遼中縣六間房鄉、城郊鄉、養士堡鄉、老觀坨鄉、潘家堡鄉,分別設立六間房鎮、城郊鎮、養士堡鎮、老觀坨鎮、潘家堡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至此,全縣轄17個鎮、3個鄉:遼中鎮、于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劉二堡鎮、茨榆坨鎮、新民屯鎮、滿都戶鎮、楊士崗鎮、肖寨門鎮、長灘鎮、四方臺鎮、城郊鎮、六間房鎮、養士堡鎮、潘家堡鎮、老觀坨鎮、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
2010年,撤銷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分別設立老大房鎮、大黑崗子鎮、牛心坨鎮。至此,全縣轄20個鎮:遼中鎮、于家房鎮、朱家房鎮、冷子堡鎮、劉二堡鎮、茨榆坨鎮、新民屯鎮、滿都戶鎮、楊士崗鎮、肖寨門鎮、長灘鎮、四方臺鎮、城郊鎮、六間房鎮、養士堡鎮、潘家堡鎮、老觀坨鎮、老大房鎮、大黑崗子鎮、牛心坨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