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縣名因封建德侯而來。三國時吳王孫權封將軍孫韶建德侯,孫韶的故鄉在建德,原建德縣的轄境為孫韶的封地。故此,建德縣名因封建德侯而來,取建功立德之義。
建德古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于原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今建德地屬會稽郡富春縣。西漢因之。新莽時改富春為誅歲,東漢初復為富春。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分富春置建德縣,縣城在今梅城,建德之名自此始;同年,又分富春置新昌縣,縣城在今大同。兩縣均屬吳郡。晉太康元年(280),新昌縣更名壽昌縣,壽昌之名自此始。自西晉至南朝的宋、齊兩代,建德、壽昌仍屬吳郡。梁普通二年(521),壽昌改屬新安郡,陳時同。梁普通年間,建德劃歸金華郡,陳時仍舊。
隋開皇九年(589),壽昌并入新安縣(今淳安);建德并入金華縣,改置為吳寧縣,為婺州治。兩縣均屬婺州。仁壽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縣。大業三年(607),改睦州為遂安郡,改新安縣為雉山縣,仍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復遂安郡為睦州;在桐廬置嚴州。分金華復置建德縣,屬嚴州。七年(624),廢嚴州,又析建德并入桐廬、雉山兩縣,屬睦州。永淳二年(683)復置建德縣,屬睦州。神功元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為州治始此。永昌元年(689)復置壽昌縣,屬睦州,旋又廢。神龍元年(705)再置,屬睦州。五代,建德、壽昌隸睦州,屬吳越國。建德仍為睦州治所。北宋因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為嚴州,建德、壽昌隸屬不變。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嚴州為建德府,建德、壽昌屬之,建德為府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為建德路,路治建德,壽昌仍為所屬。明初改建德路為建安府。洪武八年(1375)又改為嚴州府,府治建德,下領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遂安、淳安六縣。清仍明制。宣統三年(1911)十月,廢舊府制,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建德、壽昌屬之,建德為府治。
民國元年(1912)10月,嚴州軍政分府廢。3年(1914),在衢縣設金華道,建德、壽昌屬之。16年(1927),廢道制,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20年(1931),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建德、壽昌屬之。22年(1933)10月6日,專員辦事處設建德。24年(1935)9月,在蘭溪設立第四行政督察區,建德屬之;在衢縣設立第五行政督察區,壽昌屬之。32年(1943)9月1日,增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建德、壽昌屬之。專員公署始設淳安,后移建德。36年(1947)5月,撤銷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37年(1948)4月,兩縣又屬設署于淳安的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5日,建德、壽昌相繼解放。同月設立第四專署,后改建德專區,建德、壽昌屬之。1950年3月22日,撤銷建德專署,建德、壽昌改屬金華專署。1955年3月31日,重設建德專署,建德、壽昌回屬。1957年1月,為適應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需要,分建德縣地置相當縣一級的新安江區,直屬建德專署。1958年3月31日,新安江區改為新安江鎮,隸建德縣。11月21日,撤銷壽昌縣,并入建德縣。1959年4月,撤銷建德專署,建德縣劃屬金華專署。1960年8月,縣城由梅城鎮移白沙鎮(今新安江街道)。1963年5月16日,建德縣劃屬杭州市,至今。1992年4月1日,建德撤縣置市,市治新安江鎮(今新安江街道)。
(根據有關資料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