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官渡古稱蝸洞,系滇池東岸突起的一個小丘。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唐南詔閣羅鳳筑拓東城后置東都,便往返于此,取道水路,遂在蝸洞建渡口。宋大理封開國元勛高方泰為岳侯,封地于鄯闡(今昆明),子孫世襲,至高智升時,在蝸洞筑城郭,置府第,建法定禪寺。元阿佐梨楊慶創建妙湛寺,普祥撰《創建妙湛寺碑記》云:“……鄉士大夫游賞纜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故有停舟之賦,乃古拓東演習高侯之苗裔生世攸之所也。”從此,遂有“官渡”之名稱。
戰國前,“滇在梁州境內”。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滇王降漢,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漢將軍郭昌筑郭昌城,以名命縣名,后改名為“谷昌縣”,今之官渡區當在其范圍之內。東漢因之,仍名谷昌。蜀漢時,縣名仍舊,隸廉降都督統轄之建寧郡。晉永興二年(305),建寧郡改屬寧州。東晉隆安年間設立晉寧郡,谷昌為其所屬。南朝時,宋齊皆襲之。南朝梁元帝時,為爨氏所據。隋初建昆州,不久即廢。唐武德元年(618),廢谷昌,復置昆州,置益寧縣,屬劍南道轄之戎州都督府,今區境屬州治益寧。開元二十六年(738),南詔并五詔為一。永泰元年(765),南詔王閣羅鳳命其長子鳳迦異于昆川(州)置拓東城。城址在今五里多、佴家灣、吳井橋、前衛營一帶,位于今官渡區境,“既而改稱鄯闡府”,屬于六節度之一的拓東節度。
五代至宋大理國仍稱鄯闡府。宋元豐三年(1080),大理國岳侯高氏起兵平定內亂有功,加封德侯,出鎮鄯闡,高氏于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鄯闡府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其中官渡縣治在今官渡秀英村。至元十三年(1276)設云南行中書省,滇池地區置中慶路,改善州為昆明縣(官渡縣并入)。省治、路治昆明。明代,改云南諸路行中書省為云南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慶路為云南府,縣名因之,為府治?h境設六衛,即左、右、中、前、后衛及廣南衛。清代,改云南布政使司為云南省,設云南府,昆明縣隸府治。
民國17年(1928)市縣劃界,以城內為市。昆明縣劃分為8個區,其中:一、二、三、四、五及八區之一部分在今區境內。民國24年(1935),昆明縣仍為8區,區下劃為39鄉6鎮。今官渡區地域內有5鎮23鄉。民國29年(1940)昆明縣撤區,設10鄉6鎮,今官渡區域內有5鎮6鄉。解放初期屬昆明縣的一、二、三、四、七區地域。1950年4月6日昆明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武定專署,縣政府駐如安街12號。全縣分為6個區,今官渡區屬縣之一、二、三、四區。區設區公所,鄉鎮襲舊。同年8月30日,昆明縣由武定專署劃歸昆明市領導,縣轄區建制因之。區下設鄉,今區境內有54鄉(“土地改革”時劃為79鄉)。1951年3月,昆明市將9個鄉劃入昆明縣。
1953年7月,撤昆明縣建制,并入昆明市。市府在區境置五、六、七3個區,1956年改稱官渡區(五區)、板橋區(六區)、龍泉區(七區)。1956年10月19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市之第五、第六兩區合并置官渡區建制,治所駐官渡秀英村土主廟內;七區仍為龍泉區,治所先駐波羅村,后遷龍頭街。1958年又將劃入城區的7個鄉分別劃歸官渡區,龍泉區。12月21日,撤龍泉區建制,并入官渡區。1959年2月,區治由官渡鎮遷駐關上。1960年12月,經云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小哨片區(小哨種畜場屬集體的7個生產大隊)由嵩明縣成建制劃歸官渡區。1962年9月,昆明市國營一農場、二農場、三農場的部分生產大隊劃歸官渡區,分別成立聯盟公社、金馬公社、矣六公社。
1980年1月,撤銷區革委街道革委會,分別建立關上、茨壩、小壩三個街道辦事處;1981年3月,新置牛街莊街道辦事處,均以駐地命名。管理范圍:1、茨壩街道辦事處是龍泉、雙哨、小河三個公社;2、小壩街道辦事處是金馬(大部分)、雙龍公社及聯盟公社的小壩地區;3、關上街道辦事處是福海、前衛、六甲、官渡、矣六、云溪等公社及金馬公社的一部分;4、牛街莊街道辦事處是阿拉、大板橋、小哨等公社及云溪、金馬公社各一部分。街道辦事處下設居民委員會共9個。分別管理轄區內的非農業人口居民。1981年前后,各公社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名稱。6月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區人民政府。1982年金馬公社東華大隊建制撤銷。全區大隊仍為135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區人口436712人。
1984年2月進行機構改革,將15個公社改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農村)辦事處。前135個大隊部分合并后為122個鄉(小鄉),其中12個彝族鄉。各鄉設鄉人民政府。合并的大隊為:義路并入羊甫,時家灣并入云溪,織布營并入珥琮,土橋并入星東,麻苴并入普照,白馬、羅豐并入金星,清泉并入云波,寶豐、谷豐并入寶云,水箐并入中壩,羅索坡并入北倉,秀英和螺峰合并改名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