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昆明市在茨壩,小壩地區分設茨壩、金河(小壩)兩個城市公社。
1961年5月,區委、區人委調整社隊規模,將4個公社劃為11個公社;將34個管理區和4個農場的30個生產大隊,調整為13個生產大隊,撤銷管理區建制。
1961年5月,貫徹《農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調整社隊規模,將4個公社調整為10個公社,撤銷管理區,改設101個生產大隊。
1962年4月撤銷后,官渡區改設茨壩,金河(小壩)兩個街道辦事處。
1962年9月將昆明市國營一農場、二農場、三農場劃出的25個生產大隊成立金馬、矣六兩個公社;聯盟農場劃歸官渡區;新建烏龍公社;將阿拉公社分為阿拉、石壩兩個公社;大板橋公社析為大板橋、長水、新發、一朵云4個公社。
1964年1月,撤銷烏龍、長水、新發、一朵云公社,并入板橋公社;撤銷石壩公社,并入阿拉公社。
1966年4月,又在原烏龍公社范圍內建雙龍公社,聯盟農場改稱聯盟公社。
1968年10月,省小哨畜牧場所轄7個生產大隊31個自然村(集體所有制部分)劃入官渡區,成立小哨公社。至此,全區有15個公社,轄135個生產大隊(1968年行政區劃一覽)。市屬二、三農場有青龍、塔密2個生產大隊。
1968年10月,廢區人民委員會及各公社管理委員會,區、公社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體制,各生產大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區、公社、生產大隊的專名和規模仍舊。
1968年12月,將金河、茨壩兩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官渡區革委街道革命委員會,駐地遷關上。
1968年,全區轄15個公社。
先鋒公社:駐官渡,轄寶豐、海東、龍馬、中營、后所、羅衙、季官、螺峰、秀英、西莊10個生產大隊。
云溪公社:駐九門里,轄義路、羊甫、珥琮、鳴泉、土橋、星東、時家灣、織布營、團結、四甲、中閘、云溪12個生產大隊。
六甲公社:駐六甲,轄六甲、新一、新二、福保、小河嘴、永勝、陳家、盤龍、金家、星海10個生產大隊。
前衛公社:駐官莊,轄紅廟、太河、擁護、金河、小街、雙鳳、日新、雙橋、福德、南壩、馬家、官莊12個生產大隊。
福海公社:駐劉家營,轄周家、吳井、永聯、船房、河南、河北、福海、楊家、陸家、大壩、新河11個生產大隊。
龍泉公社:駐龍頭村,轄白馬、金星、羅豐、北倉、云波、清泉、谷豐、寶豐、寶云、源清、上壩、中壩、水箐、崗頭、右營、和平、花魚溝、落索坡18個生產大隊。
小河公社:駐小河村,轄小河、回流、三家、團結4個生產大隊。
雙哨公社:駐雙橋村,轄新街、雙橋、大哨、大擺4個生產大隊。
雙龍公社:駐前衛屯,轄莊房、青龍、麥地塘、烏龍4個生產大隊。
阿拉公社:駐小石壩,轄麻苴、普照、石壩、高坡、阿拉、海子、清水7個生產大隊。
板橋公社:駐大板橋,轄板橋、李其、西沖、沙溝、復興、花箐、長水、沙井、新發、一朵云10個生產大隊。(1973年板橋公社一朵云大隊析為阿底、一朵云兩個大隊)
聯盟公社:駐靈光街,轄桃源、長青、勝利、虹山、馬村、小壩6個生產大隊。
金馬公社:駐金馬寺,轄十里、東華、五里、關上、牛街、方旺、云山、新迎、大營、金馬10個生產大隊。
矣六公社:駐小新村,轄矣六、自衛、王官、關鎖、漁村、宏仁、普自、五臘、子君、廣衛10個生產大隊。
小哨公社:駐白漢場,轄矣納、小哨、烏西、中對龍、白漢場、兔耳、上對龍7個生產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