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將固陽縣就近劃歸烏蘭察布盟管轄。(1954年1月7日內務部批準;1954年8月綏遠省人民政府【民建字第1號】命令)
⊙鑒于集寧專區的固陽縣城是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固陽縣管轄地區,部分與烏蘭察布盟所屬旗、礦區交叉,而且距集寧專署較遠,為便于領導和加強民族團結。
◎1954年1月28日政務院批準,1954年3月5日實施:
1.綏遠、內蒙古自治區合并,撤銷綏遠省建制,統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
2.改集寧專區為平地泉行政區、陜壩專區為河套行政區,兩行政區均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一級政權。
3.綏東旗縣并存問題應結合普選即行解決,將4旗調整為察哈爾右翼前、中、后3旗。
4.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自治區取消區域自治,改稱伊克昭盟人民政府和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一級政權。
⊙ 1954年1月11~17日綏遠省一屆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歸綏市舉行。會議決定綏遠省、內蒙古自治區合并,撤銷綏遠省建制。1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204次會議,同意綏遠省一屆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關于綏遠省、內蒙古自治區合并.撤銷綏遠省建制的決議的報告》;2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舉行聯席會議,通過貫徹《關于綏遠省、內蒙古自治區合并,撤銷綏遠省建制,統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的決議》;28日,中央人民政府了綏遠省一屆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并命令遵照執行。3月6日綏遠省、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合并,撤銷綏遠省建制和綏遠省人民政府。原綏遠省轄區統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
⊙ 6月26日,伊克昭盟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1954年2月11日綏遠省人民政府【民建字第5號】命令:
1.撤銷歸綏縣,并入土默特旗。
2.撤銷晏江縣,設立達拉特后旗;駐塔爾湖鎮。
3.土默特旗劃歸集寧專員公署。
⊙1954年3月3日以原歸綏縣所屬地區為基礎,同時將薩拉齊縣的沙爾沁、云社堡、章圪臺、杭蓋等4個村,托克托縣的塔布子、乃莫板申、口肯板申、郭家營、北得力兔等5個村,和林格爾縣的一間房、小西平、班定板等3個村,劃歸土默特旗。原歸綏縣的召河區劃歸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磴口鄉劃歸石拐溝礦區,其余分布在呼、包兩市、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涼城、武川、武東、清水河,以及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等旗縣市的村莊,均交由當地政府統一領導。
◎將卓資縣石壩鄉的北山灣、仁義鄉的于家灣、阿力又溝劃歸鑲蘭鑲紅聯合旗。(1954年2月)
◎歸綏市更名為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1954年4月20日批準)
◎1954年5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
1.撤銷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恢復哲里木盟,將原興安盟與呼納盟合并,改為呼倫貝爾盟,盟人民政府設在海拉爾市,轄烏蘭浩特、海拉爾、滿洲里3市;新巴爾虎左、新巴爾虎右、陳巴爾虎、索倫、額爾古納、喜桂圖、莫力達瓦、阿榮、布特哈、科爾沁右翼前、扎賚特、科爾沁右翼中12旗及鄂倫春自治旗和突泉縣。
2.烏蘭浩特、海拉爾、滿洲里3市改為縣級市,劃歸呼倫貝爾盟領導。
3.通遼市改為縣級市,劃歸哲里木盟領導。
◎烏盟烏拉特前旗第二努圖克劃歸烏拉特中后聯合旗;同時將烏拉特中后聯合旗第七區劃歸烏拉特前旗。(1954年6月20日)
◎平地泉行政區薩拉齊縣第二區、河南的德勝泰、張順營子2個鄉劃歸伊克昭盟達拉特旗領導。(1954年6月政務院批準)
★興和縣第四區皂火口鄉所屬的王三元、小河子、戈家子、楊樹營4個自然村以及第三區鄂卜坪鄉所轄的壩溝、洞溝2個自然村,掌面鄉所轄的大梁溝、占家地2個自然村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1954年3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民建字13號】批準)
◎撤銷陶林縣和綏東四旗中心旗建制,改劃為三旗:綏東四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后旗,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的7個鄉、1個嘎查和陶林縣的7個區、62個鄉,合并改為察哈爾右翼中旗;原正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1954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
★陶林縣建制撤銷,并將原東四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后旗,旗政府由集寧遷至土木爾臺。原鑲藍鑲紅聯合旗與原陶林縣合并改為察哈爾右翼中旗,旗政府由卓資山遷至原陶林縣城科布爾。原正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旗政府由八蘇木遷至官村,將官村改稱土貴烏拉鎮:(1954年3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民建字96號】批準)
1.察哈爾右翼前旗的行政區域,以原正黃旗二、三、四區及原東四旗中心旗二區大部地區為基礎,將集寧縣第五區土城子、李英2鄉,第五區大壩溝、正溝、北窯、賈家4個鄉及饅頭溝的一道溝及朱家等自然村和卓資縣的八音溝、大卜溝2個鄉及金城洼鄉的大部自然村和興和縣第四區皂火口鄉所轄的王三元、小河子、戈家子村、楊樹營等自然村,以及第三區鄂卜平鄉所轄壩溝、洞溝,掌面鄉所轄大梁溝、占家地等自然村劃入后形成。
2.察哈爾右翼中旗的行政區域,以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第一區及原陶林縣西半部的五個區為基礎,并將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第三區所轄的轉山子、大南溝2個鄉及十一蘇木的東西營子村和卓資縣北部的金盆、轉經召、三道溝3個鄉及東勝鄉的半個鄉劃入后形成。
3.察哈爾右翼后旗的行政區域,以原東四旗中心旗第一區及原正黃旗第一區,原陶林縣紅格爾圖、土牧爾臺兩區,集寧縣第七區為基礎,并將原東四旗中心旗第三區大房子鄉,集寧縣第三區高家地、三蘇木房子、劉五村等3個鄉劃入后形成。
4.原綏東四旗中心旗第三區的沙帽營、馬蓮灘、壩王河3個鄉歸于集寧縣;第三區的二家坎、布聯營、南房子雌老文克齊等4個鄉及二區印堂子鄉劃歸卓資縣。
5.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第二區劃歸涼城縣;第三區阿貴溝、河子2個鄉及十一蘇木的大部劃歸卓資縣。
6.原正黃旗第二區的營子川、伯楞營子2個鄉及馬家灣、倉房梁、三岔口、趙家山、石賁溝、好來溝、廟溝、老利海等自然村劃歸興和縣。第三區木棟腦包和樓子廟的各一半劃歸集寧縣。
◎設立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駐白云鄂博辦事處(1954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
◎烏蘭察布盟與河套行政區的界線做調整,東以烏梁素海東海畔和大退水,北以烏加河,西北以杭錦后旗農場分界為烏盟與河套行政區的界線。河套行政區將上項界線以外的五原縣4個鄉,安北縣15個鄉,達拉特后旗4個鄉,狼山縣2個鄉,和杭錦后旗的部分居民劃歸烏蘭察布盟烏拉特中后聯合旗和烏拉特前旗分別領導。(1954年10月1日)
◎土默特旗“七努圖克” 劃歸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1954年10月)
◎平地泉行政區武東縣的巧爾起召底村(四戶蒙民)移交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領導。(1954年11月24日)
◎平地泉行政區察哈爾右翼中旗的北山灣村劃歸卓資縣。(1954年12月3日)
★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楊合洼村所屬的田家窯自然村劃歸河北省尚義縣領導。(1954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準)
◎豐鎮縣所轄南營子、雙勝堂、東坊和李家坊4個村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同時將察哈爾右翼前旗所轄的歐家營村劃歸豐鎮縣。(1954年12月24日平地泉行政區人民政府【民建字第273號】通知)
◎平地泉行政區卓資縣小水溝鄉所轄1個自然村(7戶)劃歸豐鎮縣。(1954年12月29日)
◎喀爾沁左翼后旗人民政府駐地由吉爾嘎郎遷至甘旗卡。
◎豐鎮縣三區(官村)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