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轄縣。位于省境中部偏北,轄17鎮15鄉。面積2905.9平方千米,人口131萬。(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玉潭鎮 縣政府駐地。五代至清初稱玉潭鎮,清后期稱城廂鎮,1953年改城關鎮,1995年將白馬橋、歷經鋪、城郊鄉并入城關鎮,更名玉潭鎮。位于縣境東部,溈江下游北岸。面積97.7平方千米,人口16.9萬。鎮政府駐八一路。長石鐵路、長常高等級公路、319國道橫貫鎮境,轄梅花路、玉潭路、人民路、玉金山、八一路、文中6個居委會和南郊、北郊、通益橋、學庵、新山、園藝、黃泥嶺、鎖匙沖、許家壟、蔸子潭、溈豐壩、金星、茆田、塘灣、合安、東溈、羅宦、木佳、關心、石泉、五福橋、正農橋、鳳形山、珍洲、淺水、白馬橋、樟樹、白龍、桐木沖、高壩窯、歷經鋪、黎家牌、老灣塘、紫云庵、潭家山、山棗塘、大塘、金南、新華、寶塔、東河、黃花、聯盟、群洲、凈塘、南太湖46個村委會。
雙江口鎮 1949年設雙江口區,1952年改鎮,1954年復改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再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0.2萬。鎮政府駐雙江口。修建中的長石鐵路、長常公路橫貫鎮境,轄雙江口、玉泉街、新建街3居委會和雙江口、松樹山、花園山、青龍灣、蘇家檔、香山灣、楊泉、泉湖、月星、山橋、團湖、忠心、雙高、五一、草溪、雙塘、新橋、白玉、五湖、五星、萬勝、石壟、雙河、長塘、興益、檀樹灣、石頭坑、楊柳橋、高家塘、楓林橋、劉家洲31個村委會。
雙鳧鋪鎮 1949年設雙鳧鋪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8年建鎮。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32千米。面積88.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鎮政府駐雙鳧鋪,1810省道橫貫鎮境,轄雙鳧鋪居委會和黑塘倉、農藝、萬江、雙桅、五龍、新沅、白水、華明、月明、新花、余家、河塘、雙鳧鋪、西藝、天井沖、搖藍坡、時中、泉中、簡橋、利民、雙竹、桂豐、麥田、粟溪、錫嘉、前鋒26個村委會。回龍山為佛教圣地,始建于唐代晚期。
東湖塘鎮 1949年為東湖、北湖鄉,1958年屬花明樓公社,1961年改東湖塘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麻山鄉、西沖山鄉并入建東湖塘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政府25千米。面積131.7平方千米,人口4.8萬。鎮政府駐東湖塘。1823省道橫貫鎮境,轄東湖塘居委會和南竹山、黃泥塘、東湖塘、泉塘灣、大塘沖、許家壩、望沖、火扇、羅湖、南村、在此山、長河口、實竹園、羅西、鳳形、麻山、太平、月湖、泉山、西沖山、塘邊壩、雙泉壩、鹿角窯、茶園托、戚家沖、陶家灣、高峰、方塘、駐馬、大泉、平崗、共和、灣塘、鳧山、淹湖35個村委會。陶家灣是清代提督黃紹春莊園,曾為國民大學校址。
龍田鎮 1949年屬龍田鄉,1958年并入溈山公社,1961年更名龍田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七里山鄉并入建龍田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91千米。面積71.9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政府駐龍田。1810省道橫貫鎮境,轄龍田居委會和黃泥田、塔子山、學堂、龍田、西沖、洞口、月塘、冬塘、隔山沖、朝陽庵、楊柳、白花、柑子、潭溪、七里、月沙、橫嶺、杏塘、石屋、聯江20個村委會。
灰湯鎮 1949年屬螺山、雙眾、龍獅、龍安、獅橋鄉,1958年建灰湯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與湘鄉相鄰,距縣政府40千米。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政府駐灰湯,通公路,轄湯泉居委會和楊柳灣、螺山、花果、江家鋪、豐華、月聯、獅橋、共建、雙眾、月塘灣、灰湯、雙齊、冷水井、雙聯14個村委會。
老糧倉鎮 1949年屬第七區,1958年改紅旗公社,1961年更名老糧倉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政府48千米。面積121.5平方千米,人口5.9萬。鎮政府駐老糧倉,轄老糧倉、橋梁、唐市3個居委會和竹園、伍家、吉佳、老糧、糧豐、石河、喻家、劉家、楊景、雙田、松槐、橋梁、紅熬、毫明、望峰、楊柳壩、石橋椴、仙女峰、石回、金沙、金臺、唐市、枝子、星光、峽山、洞沖、石門、向前、回春、楊華、沙渡、插花、古鄉、白泥、白益、紅山、竹溪、新聯、毛公、鄭家、寺塘、仙洪壩、金利、竹山、和睦、灣田、民和、雙乳峰48個村委會。
壩塘鎮 1949年屬壩塘、山底、樂安鄉,1958年建壩塘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改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16千米。面積99.3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政府駐壩塘,轄壩塘居委會和峽山沖、磨子潭、壩塘、光榮、紅旗、新龍、興無、樓山、抗大、鱔湖、樂安、新勝、劃船、烏江、企湖、溈烏、早禾、雙安、雙星、溈安、保安、金灣、犀牛灘、清河、申明亭、三聯、麻田、星星、溈濱、團山塘、溈峰、繁榮、文家沖、石牛34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