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延長縣位于延安市東部,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一。
土地總面積2368.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8人/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以脫貧致富為目標,認真實施“梨果富民、石油強縣”的特色經濟戰略,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新的發展。2000年,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599萬元,農業總產值1.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6元。
延長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石灰石等,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224萬噸,儲油面積189.3平方公里,開發于1904年的“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就在縣城,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母親礦的延長油礦也在縣境內;煤炭分布范圍16平方公里,礦井圈定儲量252萬噸;水能理論蘊藏量19700千瓦,被國家列為第三批電氣化縣。藥用植物較為豐富,大宗有甘草、遠志、柴胡、酸棗等。
行政區劃
全縣轄7鎮7鄉,288個行政村,776個自然村,總人口14萬,延長縣轄6個鎮、6個鄉:七里村鎮、黑家堡鎮、鄭莊鎮、張家灘鎮、交口鎮、安河鎮、郭旗鄉、劉家河鄉、安溝鄉、羅子山鄉、雷赤鄉、南河溝鄉。其中農業人口11.8萬人。
氣候條件
延長縣屬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夏短冬長。
冬季: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下,氣候寒冷,干燥少雪。從每年10月16日至次年4月10日,平均177天。平均溫度-3.6℃。
春季:極地大陸氣團銷弱,熱帶暖氣團北進,氣溫回升,降水增多。因冷氣團的活動,氣溫日差較大,易出現寒潮、霜凍、大風等天氣。風多沙塵暴(黃風)和浮塵,常有春旱。從4月11日至6月10日,約61天。平均溫度10--22℃。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溫高,降水多,多雷陣雨,時有冰雹。受冷空氣活動和地形影響,雨量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從6月11日至8月10日,約61天。平均溫度23.1℃。
秋季:暖濕氣團與干冷氣團交替,陰雨多,降溫快。晚秋天氣晴朗,秋高氣爽。從8月11日至10月15日,約66天。平均溫度為10--22℃。
由于地形影響,東西氣候差異大。東部黃河沿岸地域,年平均氣溫9.5--11.4℃。,無霜期180--190天,年降雨量450--500毫米。東西部習慣播種季節相差15--20天,收獲季節相距20--30天。
全縣濕潤狀況:干旱5個月(3--6月、11月),嚴重干旱3個月(12--2月)。半干旱1個月(10月),濕潤3個月(7--9月)。
礦產資源
延長石油馳名中外,并有天然氣、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銅等資源。
縣境內儲油面積189.3平方公里,油層埋藏于距地表60--400米的巖層之間。其油潴厚度一般為6.48米。東部淺,西部深,南北基本呈水平狀。地址儲存條件較好,地質儲量9224萬噸。所儲原油為低硫--石蠟基原油。密度小,喊硫量在0.05--0.20%之間,運動黏度50℃,3.91--7.61厘泊。鎳釩含量不高,殘炭和膠質含量亦較低,可加工千余種產品。
延長地處東部季風濕潤區與內陸干旱區中緯地帶的過渡區,植被帶有過渡的特色。全縣可劃分為黃河沿岸暖溫帶落頁闊葉林區和黃土高原丘陵溝壑落葉闊葉林區。
縣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狼、狐貍、野兔、野豬、豹、獾、黃鼠、麻雀、啄木鳥、蝴蝶等100多種。
社會發展
延長縣的基礎設施條件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110KV變電站即將并網運行,基本實現了自然村村村通電、通路、通視和有線電視鄉鄉通,無線電視村村通目標,程控電話通到鄉村,廣電傳輸網絡延伸到鄉鎮,人飲工程覆蓋人口達到80%。城鎮建設不斷加強,雷家灘商住小區開發全面開工建設,交口、張家灘、黑家堡、鄭莊小城鎮建設進度加快。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提高。
延長縣民風淳樸,民間藝術蘊藏豐富,文物古跡遍布城鄉,主要有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剪紙、石板畫、東征會議舊址和石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1996年普及了六年義務教育,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高線達標,現正在實施“普九”工程,羅子山下西渠王思明式教學在全縣推廣,光華中學素質教育全面推廣;1997年農村初級衛生保建達標;1998年基本實現了計劃生育“三為主”,努力向“綜合服務縣”邁進。
農業生產
延長縣土地廣闊,可開發利用面積達230余萬畝,且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于農林牧業生產,是優質酥梨、蘋果的最佳優生區域。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梨果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酥梨10萬畝、蘋果8萬畝。果品品質良好,酥梨色澤金黃、皮薄個大、肉嫩汁多、清脆甘甜,曾三次榮獲中國楊陵農博會后稷金像獎及北京農博會銅獎,1999年榮獲陜西果品國際年會優質水果獎,有“延長酥梨佳天下”之美譽;蘋果個大色艷、細脆香甜,連續五年榮獲省優產品,深受消費者好評,已被陜西省確定為酥梨、蘋果生產基地縣。以退耕還林(草)為中心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林草覆蓋率提高到25.8%,封山禁牧、舍飼養畜全面實施。羊子最高存欄達24萬只,是全省白絨山羊生產基地縣。
歷史沿革
春秋 (前770--前476)為白狄(后改白翟)地。
戰國 (前475--前222)初屬魏,后屬秦。
秦(前221--前207)今境為高奴縣轄,高奴為百戶之上縣,隸上郡。
秦漢之際,項羽分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漢高祖元年(前206)滅翟國,復設高奴縣。
西漢(前206--24)高奴縣隸上郡。
公元8年,王莽篡漢,更朝“新”,改高奴縣為利平縣。
東漢(25--220)復名高奴縣,隸上郡。
三國 魏(220--265)居住匈奴等少數民族,未設縣。
西晉(265--316)并入金明郡地。
前秦(351--384)氐人苻健居關中稱帝,都長安。為氐地。
后秦(384--417)羌人姚萇據北地,殺苻健取長安,自稱秦帝。為羌地。[按:乾隆、民國《延長縣志》均記為“晉室東遷,(延長)沒入苻秦,為羌地;姚秦又滅苻秦,為氐地”,有誤,據《晉書 帝紀》載:“東晉穆帝永和七年(351)氐人苻健據關中稱帝,建都長安,自稱秦帝,國號后秦。”]
大夏(407--431)匈奴族酋長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公元412年發動民眾十余萬戶,筑統萬國作國都。今延長為夏地,界于石城(甘泉縣西)、因城(安塞縣南)2縣之間。
北魏神 四年(431)魏滅夏。置廣安縣,屬敷城郡北華州。北魏置廣安縣,方在今日之延長縣境內。
西魏(535--557)以廣安析置義鄉縣,屬延州文安郡。
北周(557--581)廣安縣、義安縣,屬延州文安郡,仍西魏故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分云巖、汾川2縣地設門山縣,屬丹州樂川郡。
隋仁壽元年(601)為避太子楊廣名諱,廣安縣更名延安縣。大業元年(605)將義鄉縣并入,屬延安郡。開皇三年(583)門山縣改屬丹州,大業元年改州為郡,門山縣撤消,轄地劃歸汾川縣,隸延安郡。
唐武德二年(619)境內兼設北連州,增置義鄉、齊明2縣,貞觀二年(628)州廢,義鄉、齊明2縣撤并。武德三年(620)分汾川縣地復設門山縣,隸屬丹州。廣德二年(764)始改為延長縣,取延水長流入黃河之意,改屬延州。
五代十國(907--979)沿用延長縣、門山縣建置,隸延州。唐末延州被李茂貞占據,延長為節度使拓拔功所據。開平年間(907--911)延州歸后梁,延長隸屬忠義軍。后唐隸彰武軍。后晉、后漢、后周仍隸彰武軍。
北宋初,設路以轄州,延長縣隸 延路延州。元佑中(1089--1091)延州改稱延安府。熙寧七年(1074)門山縣改屬延安府。
金(1115--1234)沿用延長、門山縣舊制,屬 延路延安府;式y二年(1142)改隸彰武軍。
元(1260--1368)陜西設行中書省,領延安路,轄延長縣。至元六年(1269)撤消門山縣,轄地并入宜川縣。
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設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五月改延安路為延安府,轄延長。
清(1644--1911)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延長縣屬陜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轄。
民國二年(1913)撤消府、州、廳制,省下設道、縣兩級,延長縣隸屬陜西省榆林道。
民國十六年(1927)撤消道制,省直轄縣。
1935年5月30日延長縣解放,成立延長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陜北省蘇維埃政府。當年,-陜西省政府將延長縣劃歸第二區行政督察署(實已不管領)。
1936年12月10日原延長縣六區與紅泉縣合并,成立紅宜縣抗日救國政府,屬延宜軍分區管轄。
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立延長縣抗日救國政府,屬陜甘寧邊區政府管轄。同時并存-延長縣政府,屬-陜西省政府第二區行政督察署管轄。
1937年7月紅宜縣改成稱固臨縣,屬陜甘寧邊區政府管轄。
1942年陜甘寧邊區分置延屬分區、綏德分區、關中分區、隴東分區、三邊分區5區,延長、固臨縣改歸延屬分區所轄。同年,固臨縣分出南泥灣;設南泥灣墾區、歸延屬分區管轄。
民國三十五年(1946)-陜西省政府將延長劃歸第一區行政督察署管轄(實已不管領)。
1948年7月19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南泥彎墾區和固臨縣合并,撤消固臨縣,成立臨鎮縣!
1949年2月撤消臨鎮縣,轄區劃歸延長、延安兩縣,同年5月4日延長縣屬陜北行署直屬縣。
1950年2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延長縣隸延安專區(1969年改稱延安地區)。
1958年11月延川縣并入,稱延長縣。1961年6月,按合并時的地域分出延川縣。
全國與延長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