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廣東河源市連平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1623身份證前6位:441623
長途區號:0762 郵政編碼:517000
隸屬政區:河源市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粵P轄區面積:2365km2
人口數量:約37萬人人口密度:156人/km2
行政區劃:元善鎮 上坪鎮 內莞鎮 陂頭鎮 溪山鎮 隆街鎮 田源鎮 油溪鎮 忠信鎮 高莞鎮 大湖鎮 三角鎮 繡緞鎮
連平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元善鎮 441623100 320km2  元善鎮位于縣境中部,東鄰忠信,南依溪山,西靠陂頭,北接上坪,面積約320平方公里,人口約6.5萬人。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礦藏、水力資……[詳細]
上坪鎮 441623101 206km2   上坪鎮地處龍川縣北部,毗鄰江西省定南縣、尋烏縣及本省興寧市。全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18個經濟合作社,總人口2.8萬人……[詳細]
內莞鎮 441623102 231.5km2  內莞鎮位于連平縣東北部,東鄰和平縣,南與油溪鎮、高莞鎮相接,西北毗鄰元善鎮、上坪鎮。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內莞公社,1983年改為內莞區,1987年撤……[詳細]
陂頭鎮 441623104 315.8km2  陂頭鎮位于連平縣西部,距縣城42公里,西與翁源縣交界,南與新豐縣接壤,北與江西全南縣毗鄰。全鎮總面積315.8平方公里,有人口3.2萬人,耕地面積近2.……[詳細]
溪山鎮 441623105 146.3km2  溪山鎮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146.3平方公里,國道105線貫穿境內。2003年,全鎮轄9個村,有人口15813人。鎮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水力等自……[詳細]
隆街鎮 441623107 272.2km2  隆街鎮位于縣境南部,東鄰田源鎮,南依新豐縣馬頭鎮,西連翁源縣,西北靠陂頭鎮,北距縣城25公里,地處連平河下游,面積272.2平方公里,現轄21個村(居)……[詳細]
田源鎮 441623108 163.9km2  田源鎮位于連平縣東南部,東接河源市郊區,南連新豐縣,西鄰隆街鎮,北與溪山鎮、元善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6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萬畝,耕地1.2萬畝。鎮……[詳細]
油溪鎮 441623109 300km2  在縣境東部,面積300平方公里。2003年,全鎮轄19個村,有人口33914人。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全鎮耕地面積16494畝,主要種植水稻,興辦有茶葉、水……[詳細]
忠信鎮 441623110 151km2  忠信鎮被譽稱為“河源市第一鎮”,全鎮總面積151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4.8平方公里,是廣東省中心鎮。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忠信……[詳細]
高莞鎮 441623111 62.5km2  高莞鎮位于連平縣東南部,東北與和平縣青州鎮接壤,西北與原九連鎮相連,西南靠油溪鎮,南與忠信鎮相連,轄區面積62.5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詳細]
大湖鎮 441623113 79km2  大湖鎮位于連平縣東南部,北鄰繡緞、東接東源、西依忠信、南與三角鎮接壤。境內有一個久旱不干的湖(天井湖),周圍土地平坦開闊,因而得名。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詳細]
三角鎮 441623114 44.6km2  三角鎮位于連平縣境內東南部,東鄰大湖鎮,南接河源市郊區黃沙鎮,西依忠信鎮,面積44.6萬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水力資源較為豐富。三角鎮于19……[詳細]
繡緞鎮 441623115 78.7km2  繡緞鎮位于連平縣境東南部,地處連平、和平、東源三縣交界處,面積 78.7 平方公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全鎮轄 10 個行政村, 1 個居民……[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九八八年初,廣東省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惠陽地區撤銷,一分為四。設置地區級河源市,轄四縣(龍川、紫金、連平、和平)兩區,原河源縣分為河源市源城區和河源市郊區兩部分。從此,河源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源城,現在是源城區政府的所在地,又是河源市政府的所在地,而且在一千五百多年來,一直是河源縣縣治,是河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雖設置不久,但河源卻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史料,無史不成今,借史可興今。研究從河源到源城的歷史沿革,會有一定的興今作用的。
    一、河源建縣前的簡況     河源位于廣東東部,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今新豐江水庫區,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跡,這說明遠在六千多年前至一萬多年前,這里一帶已有人類活動。東周春秋時期,這里屬楚國范圍。東周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傳至第六代孫(名叫無疆)時,越國被楚國滅掉了。越國的王孫貴族紛紛南逃,在楚國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分別建立了后人統稱為“百越”的許多小國,所以,東江地區在那個時期是屬于“百越地”(清同治《河源縣志》稱為“百粵地”)。戰國末期,這些小國又先后為楚國所滅,楚國在原“百越地”設置縣、郡以加強統治,開始了地方行政區域的建制。
    “縣”這種地方行政區劃,開始于春秋時期,最初設置于邊遠的地區,秦、晉、楚等國都把新兼并的土地置縣管轄。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才在郡下設縣,產生郡、縣兩級制。東江地區那時屬于楚國統治,據傳說已有了傅羅(后改為博羅)縣的建制。秦統一六國后接著平定南方越族地區(古稱南越)后,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東江地區分屬南海郡的傅羅、龍川、番禹三個縣。
    古代龍川縣地是傅羅的東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開始建縣,因其縣北有龍穴山(又稱龍川山),東江上源在此穿穴而過,故稱龍川。當時龍川縣的范圍包括今龍川、五華、興寧、和平、河源等縣以及紫金、連平、新豐、龍門、平遠等縣的一部分,它的治所設在今龍川縣的佗城。秦末,龍川縣令趙佗接任南海尉后,兼并桂林和象郡,建立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置九個郡,南海郡范圍縮小,轄六個縣(番禹、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隸屬交州。自公元前214年至公元483年共六百九十七年間,河源是龍川縣的一部分。
    二、河源建制沿革及隸屬關系
    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出了河源、新豐兩縣,都隸屬廣州南海郡。從此有了河源縣的建制,也有了河源縣城的建立,到現在有一千五百零陸年的歷史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河源縣隸屬梁化郡。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為循州,治所在歸善(今惠州市東),管轄歸善(今惠陽)、博羅、河源、興寧、海豐等縣,當時龍川縣并入河源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為龍川郡,治所在今惠陽東北,休吉縣(即新豐縣)并入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又復名循州,河源縣曾分出一個石城縣,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石城縣又并入河源縣。
    自唐朝至明朝約一千年間,河源縣管轄范圍無大的變化,但所屬的州、郡變化很大。唐朝循州(曾改名雷鄉郡、海豐郡)屬嶺南道。五代南漢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設禎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循州的治所遷至雷鄉,轄雷鄉縣(唐朝時從興寧分出,后改為龍川縣)和齊昌府(后改興寧縣)。宋朝時禎州屬廣南東路。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直至清末,名稱未變,但在元朝曾一度升為惠州路,明改為惠州府。元朝設行中書省,惠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明初,惠州屬廣東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屬廣東布政使司。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劃出河源縣和龍川縣部分地區設置和平縣。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567年)劃出河源、英德、翁源三個縣的部分地區設置長寧縣(1911年改名新豐縣)。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劃出河源、和平、新豐、翁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置連平州(1912年改連平縣),河源縣屬惠州府連平州。河源縣范圍一再縮小。
    清朝,河源縣屬廣東省惠州府。民國初,河源縣屬廣東都督府潮循道。1928年,河源縣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惠陽。
    1949年10月,河源縣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專員公署,1953年屬粵東行政公署。1958年改屬韶關專區,1963年起屬惠陽專區。
    1988年三月,建立河源市,市委、市政府設在源城鎮。市區范圍包括源城鎮、東埔、埔前、高埔崗四個鎮(場),稱源城區。
    三、歷史上河源縣管轄范圍的變化情況
    源城,原名河源城,又名槎城,是河源縣的縣治。它的治下有多大呢?
    歷史上河源縣的管轄范圍,有三次較大的變化:一是隋朝時的擴大(并龍川縣和休吉縣)。二是明朝后期的縮小(析和平、長寧、連平三縣),三是解放后的現狀,由于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很簡略,地圖資料更缺乏,只能從河源設縣后劃出和并入的變化推測出大致的范圍。首先分析一下同鄰近各縣的關系。
    1、同今龍川縣的關系:據《廣東省縣圖集》說:龍川縣在“隋開皇十一年并入河源,于唐天授二年重置縣,更名雷鄉,隸屬循州。南漢又改雷鄉為龍川……”,似乎今天的龍川縣過去曾屬河源縣管轄。查《嘉靖惠州府志》和《河源縣志》,雖然都說“隋開皇十一年省龍川入河源”,但以后又未提及從河源縣復分出龍川縣。那么今天的龍川縣又怎樣來的呢?據《惠州府志》說“唐中宗嗣圣周武氏天授”“析興寧置雷鄉,今龍川治”。而興寧則是東晉時從(秦置)龍川縣分出去的(當時分出的興寧縣包括今興寧、五華、龍川等縣)。再查舊《辭源》(民國四年初版):“龍川……秦置,故城在今廣東龍川縣西北,隋廢。五代時南漢復置,宋徙今治。”《歷史地理志韻編今釋》(清道光十七年版)亦有相似的敘述。可見歷史上有兩個龍川縣,一是秦置,一是南漢置,縣治和管轄范圍都不相同。府志、縣志說的并入河源的龍川縣是古龍川縣,當時已分出興寧、雷鄉(即今龍川縣)、河源、新豐等縣,和今天的龍川縣無關。
    另查《唐書》循州屬下的歸善,注有“貞觀元年省龍川縣入焉”。《舊唐書》也說“歸善……貞觀元年省龍川并入”。這些資料可能比地方志準確,隋唐時龍川縣并入歸善,可能有部分地方劃入河源縣,并不是整個古龍川縣都并入河源縣。
    2、同今和平縣的關系:據《惠州府志》說,和平縣是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析龍川地及惠化都置”。又《和平縣志》(民國三十一年修)說“和平、仁義、廣三等三圖自龍川析,忠信圖(按:當是惠化圖之誤)自河源析”,又說“原析河源之惠化圖至崇禎六年建連平州,以和平之惠化圖割屬之,又以河源之忠信圖割補”。可見最初設置和平縣時,四分之三的地方從龍川縣劃出,只四分之一(即惠化圖)從河源劃出。以后惠化圖又連同河源劃出的忠信圖設置連平州。所以雖然《河源縣志》說過“(明)正德中析置和平縣”,但今天的和平縣所屬并不是過去的河源縣劃出的。
    3、同今連平縣的關系:自南齊至明末的一千一百多年間,連平在河源縣范圍內,河源縣名的由來,通常的說法是“縣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見《元和郡縣志》)。查“縣北三百里”應在今連平縣北部,“三河”當指連平河(上游名麻陂河)、大埠河和忠信河(上游名大水河),這三條河都是發源于九連山的南麓,自北向南約50公里流入新豐江,初置河源縣時,就包括這三條河流經的地方,(即明初河源縣的惠化都和忠信都)。明末所以要從河源分出連平,是由于“九連山多盜”。據《惠州府志》載:明朝時河源縣東西距離260里,南北距離598里,東南至西北457里,西南到東北285里,是當時府屬各縣中面積最大的,而且縣志偏在縣的南端,對遠距四、五百里外的北部九連山區是很難管理的。所以唐朝曾分出一個石城縣。明末分出連平州,是為了有利于北部山區管理的。據《廣東省縣圖集》說“明……析河源、長寧(今新豐)、翁源之地置連平州”,所以,今天的連平縣并不是全部從河源縣分出的。
    4、同今新豐縣的關系:新豐縣是南齊時和河源縣同時從龍川縣分出的,當時的縣治在今縣治(豐城鎮)東北十余公里。隋煬帝時并入河源,至明隆慶年間又劃出設長寧縣(后改為新豐縣)。新豐曾有九百多年屬河源縣。據《辭海》說:“明分河源,英德、翁源三縣地置長寧縣”,所以今天的新豐縣也不是全部從河源劃出。又:原劃入新豐縣的錫場區在1957年2月劃歸河源縣。
    5、同今龍門縣的關系:原河源縣平陵平奢兩約,解放后劃給龍門縣。(1953年2月中央核準備案)。
    6、同今博羅縣的關系:《河源縣志》說“崇禎六年又割博羅之長平二圖六圖以補河源”。而縣志之長平都地圖就包括現博羅觀音閣及以北東江西岸地方。解放后長平地區劃回博羅,而原屬博羅的埔前則在1951年7月正式劃給河源。
    7、同今紫金縣的關系:沒有任何資料說今天的紫金縣同過去的河源縣有什么關系。
    綜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歷史上河源縣的管轄范圍是:
    南齊建縣時,管轄的范圍包括今天的源城區、郊區(除半江、錫場、埔前)和連平縣的大部分地方以及龍門縣的平陵地區,(也可能不包括今天的河東地區)。這樣的情況過了一百一十多年,到了隋朝時,河源的管轄范圍擴大到今新豐縣的大部分地區。(今天河源的河東地區可能是那時才并入)。又過了一千年,到明末,河源縣范圍縮小,只包括今天的源城區、郊區(除半江、錫場、埔前),加上今龍門的平陵地區和博羅的長平地區。再過四百年,到解放后,劃出長平地區給博羅,平陵地區給龍門,從新豐劃回半江、錫場,從博羅劃回埔前。又過了三十八年,建市分區,形成今天的情況。
    四、縣(區)以下的行政區劃
    關于河源縣下屬的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資料可考。在明朝,據《嘉靖惠州府志》載:“都五:曰大洲,隔江曰藍能,曰永順,北曰忠信,曰長吉”。“里六:大洲二,藍能一,永順一,忠信一,長吉一”。又說:“舊里蓋多亂,后并為十,景泰間并為九,天順間并為七,正德間析惠化一隸和平”。可見明朝河源縣以下是都,都以下是里;而都和里可能區分不大。(劃給和平的惠化里在府志沿革表中又說是“都”)。
    清朝的《河源縣志》對縣以下區劃開列很詳細,并有地圖可查核。當時的縣下屬四個都:大洲、藍能、永順、長平。(其中長平都是從博羅劃入的。明朝時的五個都只剩下三個,減少的兩個中,忠信都是劃給連平的,長吉都可能是劃給新豐)。都以下為約,全縣共二十五個約,(大洲都轄十一個約,藍能都核九個約,永順都轄六個約,長平都無約,有一十三個堡)。約以下為村,全縣共有二百個村(列出村名的199個),另有圩市33個。縣志中都以下又有大鄉,全縣共有大鄉二十九個(其中河源縣典史屬下二十個,藍口司巡檢屬下九個),而開列的大鄉又都稱為約,(與都屬下的約名有的相同而有的不相同)。
    民國期間,河源縣以下設鄉(鎮),全縣共30個鄉(鎮),即:仙塘、古云、下屯、義合、黃田、久社、藍口(鎮)、柳城、船塘、駱湖、曾田、上莞、三河、漳溪、黃村、康禾、燈塔、順天、南湖、橋頭、回龍、洪溪、鯉魚、古嶺、平陵、東埔、槎城鎮、高埔、石壩、觀音閣(鎮)。
    解放初河源縣以下設大區大鄉,(1950年有五個區31個鄉,另城區,下設五個聯組)。1951年10月改為小區小鄉,(1954年普選時有十一個區(鎮)、173個鄉,一個區級鎮,一個鄉級鎮)。1958年國慶前全縣實現公社化,政社合一,公社下面是大隊和生產隊,(1969年有23個公社、293個大隊、2983個生產隊)。1983年冬政社分開,設立區鄉政權,(1985年全縣設有25個區,一個鎮,下分290個鄉,2個鄉鎮級,4個國營農(林)場)。1986年10月撤銷區公所設置鄉(鎮)建制,(設置18個鎮、8個鄉,保留源城鎮)。
    河源城在清朝屬大洲都,稱在城約(含附郭四個村:上郭、中郭、下郭、瀧下),當時沒有設立鎮的機構,行政、民事等由縣衙統管。民國初年(1912年)河源城劃為三個鄉(聯安、義榮、三社),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三個鄉改為二個鎮(在城鎮、附城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把兩個鎮合為一個鎮(槎城鎮),均下轄保、甲,(槎城鎮轄10個保、120個甲)。解放后縣以下設區,縣城區下轄東埔鄉和五個居-組。1951年11月設城鎮人民政府(區級),下轄五個辦事處。1953年至1957年城鎮下轄南門角鄉、水上辦事處和十個居民委員會。1958年9月成立城鎮人民公社,下轄九個大隊。1983年廢社設區,城鎮下轄七個居民委員會。1987年,河源城鎮改稱源城鎮。
    行政簡介
    【行政區劃】 源城區為縣級行政區,是0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是原河源縣行政區域的一部分,縣治自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設置。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成立河源市,原河源縣分設源城區和郊區(即今東源縣)。源城區由源城鎮、東埔鎮、埔前鎮和國營高埔崗農場組成。1997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源城區源城、東埔兩鎮建制,設立源南鎮和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保留埔前鎮和國營高埔崗農場。總面積364.8平方公里,總人口28.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18萬人。
    【交通能源】 源城區交通發達。境內205國道、河(河源)惠(惠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河源)汕(汕頭)公路橫跨東西,新規劃的205國道、粵贛高速及河(河源)龍(龍川)高速公路分別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我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北京)九(九龍)鐵路以及廣(廣州)梅(梅州)汕(汕頭)鐵路貫穿全境;東江河道可供500噸級輪船直駛惠州、廣州。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0.52萬千瓦,年發電量8億多度。在市區西部是聞名全國、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新豐江水電站。
    【自然條件】 源城山清水美,風光絢麗,東江、新豐江交匯于市區中心。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55~360天,年均氣溫2l.7℃,1月均溫11.9℃,7月均溫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有銅、鎢、鋅、鐵、煤、水晶、粘土、螢石、鈾等。桂山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最大和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云南西雙版納并稱為北回歸線“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保護區有吊皮椎、山茶、香樟、桫欏等稀有植物和五爪金龍、蟒蛇、金錢龜、穿山甲等10多種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新豐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好,可直接飲用。
    【旅游資源】 城區有龜峰塔、阮嘯仙烈士陵園、鱷湖、高埔崗溫泉度假村、化龍路商業街、太平風情街、新豐江電站大壩;大桂山生態旅游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游區、響水風景旅游區;位于新豐江上的噴泉是亞洲第一高噴泉,主噴水柱高達169米。近幾年來,在巖前等地先后發掘有恐龍蛋、骨化石群體。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毛桃、蘿卜酸系列產品、米排粉等。
    鄉鎮介紹
    【源西街道辦事處】 位于河源市市區西部,東至河源大道以西,南至新豐江以北,西至萬綠湖新港鎮以東,北至東埔街道辦高塘村以南,總面積63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5.56萬人。2004年工業總產值8028萬元,比上年增長40.2%。稅收收入395萬元,比上年增長46%。引進企業5家,實際吸收外資93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84.9%。
    【埔前鎮】 位于河源市南端,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博羅縣石壩鎮,西連桂山,北靠源南鎮,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5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該鎮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全年基本無霜凍,是源城區主要產糧區和蔬菜基地。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農業總產值2.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230元。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黃豆、果蔗、糖蔗、紅瓜。河源市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落戶該鎮南陂、雙頭村、羅塘村。鎮內有工業園區2個(大亨工業村、長坑工業園),總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至2004年底,全鎮共引進外資企業30家,合同投資總額3.8億元人民幣,年產值達1.2億元人民幣,可解決當地勞動就業6000多人。有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250萬立方米,小型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1290千瓦。有中學2間,小學16間,幼兒園2間,鎮級醫院1所。
    【源南鎮】 位于市區近郊,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埔前鎮,西連新豐江水庫,北靠源西街道辦。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萬人)。境內屬低山丘陵地帶,土地肥沃,適宜發展水稻、經濟作物。礦產資源有螢礦、鋁、瓷土、稀土礦和石英礦等,特別是螢礦儲量十分豐富,年開采量達8萬噸。以蔬菜種植和雞、豬、水產養殖為特色的城郊商業農業得到穩步發展。2004年,全鎮蔬菜基地面積擴大到1.54萬畝,生豬出欄量2.58萬頭,三鳥出籠量136.36萬只,水產品產量362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7.5%、5.4%和7.1%。全鎮農副產品商品率達85.6%。至2004年全鎮已成功開發出風光工業區、白田工業區、欖壩工業區、墩頭工業區,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l宗,入園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4.21億元人民幣。全年實際吸引外資8029萬元,比上年增加6212萬元,增幅達341.8%。
    【高埔崗農場】 位于河源市南端,距市中心12公里,轄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300人。粵贛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205國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經濟作物;地下有豐富的溫泉水資源。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從2001年開始,農場實施“工業興場”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場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規劃興建2平方公里高埔崗工業區,至2004年底,園區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開發“三通一平”土地100多萬平方米,引進ll家企業入園。雅達電器有限公司、豐葉電器(河源)制造有限公司、源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高盛木器加工廠已投產,工業區生產形成了以電子、生物、電器為重點產品系列。2004年工業總產值107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引進外資興建了占地面積800畝的龍源溫泉風景區,為促進農場旅游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全國與連平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文化| 安阳县| 岢岚县| 平潭县| 大英县| 潮州市| 龙泉市| 古交市| 富源县| 泰顺县| 镇远县| 高淳县| 吉首市| 秀山| 巴林左旗| 安西县| 中阳县| 汪清县| 汤阴县| 县级市| 健康| 深州市| 博客| 鄯善县| 镇安县| 台中市| 中卫市| 台江县| 万年县| 龙江县| 镇沅| 武威市| 金川县| 武夷山市| 宁蒗| 黎川县| 大足县| 鄂州市| 兴海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