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子長縣地處陜西省黃土高原腹地,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西包公路橫穿全縣44.7公里,縣城距延安市區95公里,距西安466公里。介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全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5.70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溝壑縱橫,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17300。縣人民政府駐瓦窯堡鎮。縣轄8鎮7鄉,354個行政村,1295個自然村,總人口22.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3萬人。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08萬畝。
氣候狀況
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低,溫差大,境內年平均氣溫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無霜期175天,有清澗河、無定河、延河三大水系。
歷史沿革
子長縣歷史悠久,禹貢時屬雍州之域,商末為翟地,春秋歸白荻,戰國屬魏,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北魏改城平縣,唐沿隋制,宋元憲宗二年設安定縣,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蘇維埃政權誕生分設赤源、秀延兩縣,1936年廢赤源設安定,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
秦境內始設陽周縣。北魏改城平縣,唐沿隋制。元憲宗二年(1252)設安定縣,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蘇維埃政權誕生分設
遠在六千年前,人類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境內始設陽周縣,嗣后幾經變遷,到蒙古憲宗二年(1252)設立安定縣,歷經元、明、清三代,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分設赤源縣,二十四年(1935)設秀延、安定、子長瓦窯堡四縣(市)、三十一年(1942)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子長縣沿用至今。子長自古為“邊鎮之咽喉,西塞之要徑,秦關之保障”,戰事紛繁地瘠民貧為突出的歷史特點。在素有中國革命“紅都”之稱的子長瓦窯堡召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和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促成了西安事變的爆發,中-校、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先后在此創辦。在子長的歷史上人文蔚起,素有陜西將軍縣之譽,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本籍有7064人參加人民軍隊,1149位仁人志士獻身革命。境內文物古跡眾多,為進行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確鑿證據。全縣有文物點435處,館藏文物141件,其中瓦窯堡革命舊址,子長烈士紀念館已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第二個敦煌”的安定鐘山石窟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柏山黃帝陵遺址、陽周故城遺址等亦引起了史學家的關注。
行政區劃
子長縣轄8個鎮、5個鄉:瓦窯堡鎮、楊家園子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熱寺灣鄉、史家畔鄉、欒家坪鄉、余家坪鄉、寺灣鄉。共有354個村委會、9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狀況
2000年,子長縣轄8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797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瓦窯堡鎮 69279 楊家園子鎮 12706 玉家灣鎮 9857 安定鎮 14992 馬家砭鎮 14583 南溝岔鎮 10659 澗峪岔鎮 9940 李家岔鎮 10438 熱寺灣鄉 5323 史家畔鄉 11743 高臺鄉 5880 石家灣鄉 5641 欒家坪鄉 11082 余家坪鄉 8308 寺灣鄉 7541。
自然資源
子長縣境內地下資源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等埋藏淺,儲量大,極具開發價值。據地質勘探資料,本縣煤炭儲量28.9億噸,居延安地區之首,其易燃燒,發熱量高,為優質煙煤。儲油量2864萬噸,限于技術力量,天然氣鉆探工作尚未展開;石灰石在全縣均有分布,地質儲量200萬噸,迤今只用作燒制石灰和工業配料,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子長縣在98年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2000年列為全國退耕還林草試點示范縣,全縣有宜草面積120萬畝,生長宜牧草林130余種,有宜林面積94萬畝,全縣農業主導產業開發重點是洋芋、養畜,多種經營項目有梨果、蠶桑、烤煙、羊子、蔬菜、中藥材、仁用杏等,其產值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63%,其中洋芋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總產值2.09億元,1995年被命名為全國首家“中國洋芋之鄉”。
近年來,子長縣立足縣情,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在工業方面,現有煤炭、石油鉆采、電力、建材、化工、農機、印刷、釀酒、食品加工、飲料加工等生產門類,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開發為主導,煤、油、電為骨干的工業體系。市政電信等事業也蓬勃發展,實現了縣域經濟新跨越。
子長,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土地、勞動力資源充裕,礦產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熱情好客的子長人民正在滿懷信心地建設自己可愛的家園。
農業狀況
全縣農業用地158.6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7萬畝,百萬方以上水庫3座、淤地壩932座。糧食生產以谷子、玉米、小麥、豆類為主,糧食總產8.55萬噸。以養殖為主的草畜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產值達1.8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3%;薯業、梨果、棚栽和蠶桑等補充產業迅速壯大。建成優質牧草基地40萬畝、畜牧大鄉5個、養殖大戶659戶,舍飼羊子存欄8.1萬只,生豬存欄9.46萬頭,大家畜存欄1.5萬頭,形成了較完善的畜種改良、飼草飼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務體系;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薯類良繁基地,薯產品打入東南亞市場,1995年被命名為全國首家“中國洋芋之鄉”;全縣梨果面積13.5萬畝,梨果總產達1.53萬噸,其中水晶梨3萬畝,建成陜北地區最大的水晶梨生產基地;實現了“萬棚縣”目標,蔬菜種植品種達22類69種,蔬菜總產7.8萬噸;優質桑園發展到5萬畝,年養蠶能力達9500張。生態環境建設進展順利,1998年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2000年列為全國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示范縣、全省苗木基地縣。1999年以來,全縣累計退耕還林(草)93萬畝,與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蓋率由6.16%增加到29.95%,生態環境總體上有了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新貌開始顯現,以205省道沿線為主的40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成為全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工業建設
現有煤炭、石油、電力、建材、農機等生產門類,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開發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3年列為全省煤炭化工基地縣,煤炭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羊馬河、中莊、秀延、張家坪等煤區已具備規模開采條件。堅持新區開發和挖潛改造并舉,全縣原油年產量達到106萬噸,石油工業成為財政的重要支柱。非公有制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億元,增長17.3%,注冊登記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累計達到3133戶,其中私營企業186戶。
市政建設:自1990年對舊縣城進行大規模改造以來,進一步完善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相繼開辟了農民街、安定路、迎賓路商貿一條街、環城南路和西門坪、蘭水溝、劉家溝、馮家屯、石窯坪、龍虎山、二道街等小區,城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突破10萬人。城市道路、橋梁、照明、供水、供熱、供氣、防洪和通訊及背街小巷硬化等市政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高,城市承載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基礎設施
電信事業蓬勃發展,全縣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3萬門,程控電話發展到3.7萬部,移動電話用戶13.2萬戶,電話普及率59部/百人,國際互聯網用戶達4288戶。農電網改造基本完成,通電村達100%。有線電視實現了光纜聯網,網絡傳輸電視節目30套,用戶1.8萬戶;農村電視覆蓋率達到97.1%;電話“村村通”實現各行政村全覆蓋,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進展順利,安裝數字電視用戶5000多臺。縣、鄉骨干道路全部建成,實現了通鄉油路目標,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036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車率達100%,“兩橫四縱”路網框架初步形成。社會事業長足發展。2002年實現“普九”目標,學校布局調整穩步推進,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教育質量穩步攀升,初中“三合一”考試成績位居全市之首,高考居全市縣區第三;科技、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在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榮獲新一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并居全省首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工作運行平穩。組建了瓦窯堡藝術團,“子長嗩吶”榮獲“山花獎”,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文化大縣風采進一步彰顯。
旅游資源
子長縣屬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鐘山石窟、瓦窯堡革命舊址系
瓦窯堡革命舊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烈士紀念館系全國烈士重點建筑物保護單位。鐘山石窟又名萬佛巖、石宮寺,始建于晉太和(公元366-370)年間,歷經唐、宋、金、明、清至今。據史載,共18窟,現僅發掘5窟,窟內有大小佛像萬余尊。以佛祖釋加牟尼的“橫三世”為主體,形成三組大型立體石刻,是古代石刻藝術和彩繪藝術的一大珍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史學家稱為“陜北第一石窟”。子長烈士紀念館是1946年0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陳列室和毛澤東等領導同志的題詞。毛澤東舊居,一處系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瓦窯堡所住,一處系毛澤東1936年率領紅軍東征回師后所住。瓦窯堡會議舊址,系黨中央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會址,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策略,為實現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的偉大戰略轉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龍虎山風景區占地約168公頃,共有15處景點,是集休閑、娛樂、觀光等為一體,富有傳奇色彩的風景區。
建設發展
子長縣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開辟了農民街、西門坪小區、蘭水溝小區、劉家溝小區,迎賓路商貿一條街和環城南路,安定路,街道兩旁高樓聳立,樓面瓷磚裝潢一新,街道硬化,道旁樹木成蔭。正在建設的馮家屯居民小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城區面積由155公頃擴大到326公頃。集中供熱工程正在加緊施工。神延鐵路、205省道橫穿縣境,建成以縣城為中心,以子南路、子安路、子靖路、楊永路、子橫路為骨干的放射狀公路網,同時將與安塞高速公路相接,縣鄉骨干道路全部建成,行政村公路通達率達97.4%。縣城供水設備完備,日供水能力2000噸。全縣擁有4臺汽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000KW,年發電1億KWH,有35KV變電站3座,35KV升壓站一座,99年經農網改造后,就實現了村村通電。通訊設施日新月異,縣城開通了程控、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網,全縣15鄉鎮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5部/百人,有線電視實現了光纜聯網,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4%。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教學設施和醫療設備大有改善,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種類繁多。成立了政務大廳,實行聯合審批、統一收費,推行了“一廳式”辦公,開展一條龍服務,簡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
全國與子長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