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云南保山龍陵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30523身份證前6位:530523
長途區號:0875 郵政編碼:678300
隸屬政區:保山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云M轄區面積:5011km2
人口數量:約85.84萬人人口密度:171人/km2
行政區劃:龍山鎮 鎮安鎮 勐糯鎮 龍江鄉 臘勐鄉 碧寨鄉 龍新鄉 象達鄉 平達鄉 木城鄉
龍陵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龍山鎮 530523101 190.4km2  龍山鎮地處龍陵縣西北方,縣城所在地,龍陵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土面積190.4平方公里。轄9個村4個社區,總人口29232人。龍山鎮地理位置優越,交……[詳細]
鎮安鎮 530523102 256.1km2  鎮安鎮位于龍陵縣城北部,怒江西岸,被譽為龍陵縣的“北大門”,距縣城23公里,地處東徑98°5′09″—98°6′36″,北緯24°7′41″—24°51……[詳細]
勐糯鎮 530523103 206km2  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中心。她位于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縣城127公里,且交通便利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詳細]
龍江鄉 530523201 207km2  悠悠龍江水,巍巍清涼山見證了勤勞善良的龍江人民在大山里繪制的精美畫卷,龍江——她深藏在高黎貢山山脈褶縐里,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古代絲綢之路從這……[詳細]
臘勐鄉 530523202 191.5km2  "臘勐鄉地處龍陵縣城東北部山區,位于北緯24°37′07″至24°47′30″、東經98°51′58″至99°02′30″之間,距縣城53公里。東隔怒江……[詳細]
碧寨鄉 530523203 154km2  位于怒江西岸的碧寨鄉,以其豐富的資源和秀美的山川,被譽為“怒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臘碧路、二級油路穿境而過,距縣城89公里,與施甸隔江相望,與天寧、臘勐……[詳細]
龍新鄉 530523204 326km2  龍新鄉位于龍陵縣中部 , 距縣城 26 公里 , 有國土面積 326 平方公里。全鄉轄 11 個村民委員會 ,214 個村民小組 ,2003 年 底有 ……[詳細]
象達鄉 530523205 506km2  象達,傣語意為重要的要塞,歷史上曾是傣、崩龍、傈僳、景頗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象達鄉地處龍陵縣城西南部,位于東經98°47′——99°11′、北緯24°1……[詳細]
平達鄉 530523206 345.11km2  平達鄉一角平達鄉擁有國土面積345.11平方公里,鄉內最高海拔是黃連河村的龍貢山達2200米,最低海拔是章賽村的悶寨壩僅700米,平均海拔1580米,年……[詳細]
木城鄉 530523207 226km2  "木城鄉位于縣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距縣城153公里。東與臨滄地區鎮康縣隔江相望,西與德宏洲潞西市中山鄉接壤,南與緬甸果敢縣隔江相望,北與象達、平達兩鄉接……[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鄉鎮:
    2個街道、6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
    面積:     5011平方公里
    海拔:
    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民族。
    宗教:
    隆陽區現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漢傳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678000
    電話區號:
    0875
    汽車牌照:
    云M
    市花:
    蘭花
  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原為保山市(縣級),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區)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歷史上是云南西部邊陲重鎮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地。
    據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龍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九隆山記》載:“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绷頁駠侗I娇h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萬人家,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云,極為佳麗!北涣袨楸I絻劝司爸谝患丫。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后置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名,是明朝中葉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給他。后來文澍便在松山居住,從此,松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睹鞯乩碇尽份d:“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后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產子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并無九隆之人。《西漢書西南夷傳》李賢《注》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于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于漢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濟、文化發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國時開始。史稱以
    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線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里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云龍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云龍)、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彌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騰沖、龍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云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云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后,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后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于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于永昌,見樊綽《云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設永昌節度。
    樊綽《云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龍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昭建長和國,后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后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于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于建寧(今干崖、鎮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睹魇返乩碇尽氛f:“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庇终f:保山本金齒干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啟《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明合典》說:“永昌參將,萬歷十一年添設,駐永昌、龍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軍已積弱,不堪戰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后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并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洼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洼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后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于日寇,裁原設于騰龍邊區的行監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于昆明,后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于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于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德宏州與保山專區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劃為十八個區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設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下面仍轄二十個鄉鎮。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鄉鎮機構改革,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和健康發展需要,隆陽區委、區政府經研究決定調整區內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建置:1、撤銷永昌鎮,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莊鎮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永昌辦事處。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管轄原瓦房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巖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制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管轄。3、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新設立的潞江鎮管轄原潞江傣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道街鄉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原道街鄉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蒲縹鎮管轄。4、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新設立的瓦窯鎮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老營鄉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政府駐地。5、將原老營鄉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管轄。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全區共設1 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后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家當中必讓一家,保山這邊只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二:地理環境
    方位
    全區地跨東經98°43′—99°26′,北緯24°46′—25°38′。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于瀾滄江、怒江之間。東鄰大理州永平縣、保山市昌寧縣,南接保山市施甸、龍陵,西與騰沖相連,北與怒江州瀘水縣、大理州云龍交界,東距省會昆明593千米,西離中緬邊境279千米,全境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6千米,全區總幅員面積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2.6%。。
    地勢
    隆陽區位于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段。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壩子,面積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陽區境內河流眾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里,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沖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論蘊藏量23萬多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8.3萬多千瓦。
  三:行政區劃
    隆陽區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
    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板橋鎮、河圖鎮、漢莊鎮、蒲縹鎮、瓦窯鎮、潞江鎮、金雞鄉、辛街鄉、西邑鄉、丙麻鄉、瓦渡鄉、水寨鄉、瓦馬彝族白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楊柳白族彝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潞江農場、新城農場。
  四:人口結構
    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民族。
  五:歷史文化
    保山歷史文化極為悠遠深厚。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一個家園,而至遲在七八干年前的人類童蒙時期,保山的先民就作為后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系在這里生息和奮斗,并創造了璀璨奪目且獨具區域特色的史前人類文明“塘子溝文化”—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縹人”化石的發現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里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的數百年歷史歲月里,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了“三江”流域“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熱土,還創造了輝煌奪目、獨步一方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今保山壩東北的金雞鄉設縣置吏,并遷中原文化望族呂氏后裔“實之”。這是中原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立足揚威的最初據點,也是業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端!皾h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边@首有典可考的云南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便是兩種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歷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舉西漸。至三國初期,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當然得雙管齊下:既要“揚武”,又須“揚文”。漢文化更是“隨軍南下”。而這時節的保山也已頗有些“修齊治平”的人才。
    當然,這還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發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黃金時期當出現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統年間(15世紀末葉),保山出了個“布衣奇人”楊元,他滿腹詩書,甘守清貧,開館辦學,倍養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著,名滿天下的新都狀元楊慎謫戍保山,滄怒之間更是魁星高照,文氣大熾。此后,保山“決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繼問世。出其類而拔其萃的既有“韻著千秋”的張氏父子,也有身歷三部尚書人稱“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與楊升庵惺惺相惜的詩人張含,其大量詩文“上獵漢魏,下汲李杜”,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庫,于滇省亦堪稱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蕩的政治風云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義組織者楊振鴻、愛國僑領梁金山……真是龍騰虎躍,盛極一時。
    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邊地珠鏈般璀璨奪目的永恒風景,并以其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征,為行將拉開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釀制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蘊。
  
全國與龍陵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郴州市| 天全县| 南京市| 新建县| 辽源市| 资兴市| 托克托县| 丰原市| 德保县| 分宜县| 称多县| 平邑县| 河东区| 长顺县| 青铜峡市| 剑河县| 平谷区| 庆元县| 尉氏县| 姚安县| 工布江达县| 大竹县| 丰都县| 兴文县| 波密县| 丹棱县| 工布江达县| 大埔区| 白玉县| 蕲春县| 托克托县| 清涧县| 澄迈县| 肥东县| 巴马| 宁远县| 张家口市| 阳春市| 二连浩特市|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