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龍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20526202 | 身份證前6位:420526 |
長途區號:0717 | 郵政編碼:443000 |
隸屬政區:榛子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鄂E | |
龍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口村位于榛子鄉西北部,是興山縣最北邊的一個村,沿麻林河、高橋河、鮮家河而上與神農架毗鄰。相傳在龍洞灣有一個大溶洞,洞口有一場平,可容納千余人,有一長流水由洞內流出,形成小溪。溶洞所處位置,在一條山梁首部,它似一張張大的龍口,仰天而嘯。龍口因此而得名。
村委會距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2001年10月由原龍口、麻林兩個小村合并的一個大村,取原龍口小村名命名為龍口村。所轄4個村民小組,163戶,558人,國土面積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52畝。全村農戶居住在三條河流兩面的高山峽谷之中,這里的地貌奇特,崇山峻嶺,懸崖陡峭,地勢險峻。龍口村姓氏以羅姓為多,并有“羅姓一面坡,喂的驢和騾,吃的用的貨,全靠牲口托”。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農副產品的運輸,除肩挑背托外,主要以騾子和驢子運進運出。村境內有最高海拔的靈鷲山(1964米),有最低海拔的麻林河(380多米),具有全縣高、中、低山氣候特點。該村旅游資源豐富,有傳說《西游記》里面的靈鷲山、上馬臺、拜臺溝;有燃燈道人修仙的地方圓覺洞;還有觸景生畏、觀之膽膻的望鄉臺、勸門溝、閻王鼻子鬼門關等風景;除獨特的旅游資源,也有傳奇的名人軼事,有解放時期129師、385旅、770團的受傷紅軍老戰士羅繼奎掉隊居住于此,這位老人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三次過雪山草地,他的長征精神鼓舞后代,他的故事伴隨該村幾代人的成長。是一部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1984年2月病故,享年67歲。
龍口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探明磷礦儲量1.4億噸,可利用用儲量6000萬噸以上,居亞洲第三。80年代初,隨著鮮家河磷礦的開發,當時的榛子人民公社,組織統調工,修通了青山至鮮家河20公里的簡易礦山公路。90年代初又有縣交通局、縣林業局修通了平水至三岔口16公里的礦山公路和一線天至汾子嶺15公里的機耕路。改寫了龍口村境內無公路的歷史。1996年興發集團進軍鮮家河,經過十年的礦山建設,現年開采規模達到了125萬噸。
龍口村隨著改革開放三十的發展,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般人,帶領村民尋找適合本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就是“主攻核桃、壯大畜牧、發展蔬菜、服務礦山”新思路。2011年核桃產業發展已達560畝,實現人平1畝核桃;畜牧業主要是以發展白山羊為主,現已有飼養40只以上的農戶18戶,年底全村將達到1500只;蔬菜產業主要是種植干紅椒、白菜、番茄等。今年蔬菜面積400畝,主要是供給縣城、礦山;服務礦山是龍口村的一張“主牌”,全村有160多人在外打工,僅在鮮家河磷礦打工的就有近百人,打工經濟是龍口村人民的一筆重要收入之一。因此,我們說參與礦山開發,既是龍口村的機遇,也是在為打造“百億興發”做貢獻。
龍口村所處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差,整個村內很難找到一塊成片的平田,“干的滾、稀的流、種的莊稼喂了野牲口”,所種的農作物,糊口就困難。這是龍口村過去的真實寫照。現在雖然有所改觀,但這里的村民仍然面臨諸多困難。交通“差”,有50%的農戶不通公路,至今還靠肩挑背托;飲水“缺”,有86戶,328人飲水還要到一公里以外去挑;人才“少”,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人才難以引進,資源亟待開發。這些都是困擾龍口村發展的制約因素。
全國與龍口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