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板廟村位于興山縣榛子鄉東北方向,相傳因明初一鹽販為還愿用木板修建廟宇而得名。境內有著名的白龍潭、將軍寨、八字門等風景區。在2000年的行政改革中,板廟村由原老院子村、板廟村、烏龜包村、郭家店村四組合并而成。該村東與保康縣接壤,北與育林村相連,南與和平村交界,西與龍口村相望,在全鄉是一個大村。距興山縣城67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全村版圖面積45.7公里,耕地6738畝,轄551戶1930人,全村設黨總支1個,支部4個,黨員62人,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互聯理事會20個,其中理事長20人,理事40人。板廟村村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改革開放前的板廟村,地處偏遠、山勢高大、無電、交通不便,沒有產業支柱,人民極端貧窮落后。改革開放后,在黨和政府正確的領導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香菇、銀耳、血耳、蘋果、黑木耳等多種經濟,經濟形勢逐漸好轉,居民收入和人口逐年增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0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16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0元,初步形成以煙葉、蔬菜(食用菌)、畜牧、核桃為主導產業多種經濟并存發展方式。1973年,全鄉新建烏龜包蘋果場,為板廟的經濟發展起到到頭作用,結束了榛子鄉無水果的歷史;1982年9月,經省政府批準,設立“興山縣板廟木材檢查站”,規范了木材的采伐,亂砍亂伐現象大大減少;1985年5月,榛子鄉板廟村村民首次販運香菇到廣州,引起宜昌報、湖北日報重視,相繼報道該事件,從此,榛子的農副產品開始自由進入市場。1986年6月,板廟村李林一行4人首次從宜昌購回4輛嘉陵牌摩托車,板廟村的交通再上一個臺階;1990年11月,板廟村、和平村、五峰建立電視差轉站,村民開始看上了電視;1994年,開通閉路電視網絡,收看興山新聞,并建立地面衛星接收站,電視覆蓋率達到65%;2001年,對全村的農村電網進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用電質量;2005年至今,我們先后邀請了華中農學院、湖北農大以及河南煙草研究所等地的農業專家教授來我村為村民傳授農業技術和農業科技知識,使85%的村民掌握了最基本的農業科技知識;2007年投資40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村村民戶戶能用上方便、衛生的自來水,2007年—2009年新建沼氣池280口,;2009年,全村共硬化村道14km,修建排洪排水水管道3000m,拆除危房20多間,改廁200個,改圈210個,新建移動聯通電信基站4個,同年,各方籌集資金53萬元修建一棟800平米的村委會和衛生室;2010年按照組織部統一要求,對村委會進行整修,健全“七有五室”,進一步完善了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建設,配備了相應的設備設施,使村民有了自己的集體活動場所。當年投資13萬元在村莊一公里多路上安裝路燈25盞;現在,該村通了有線電視、電腦寬帶,移動、聯通網絡實現了全覆蓋,參加新農合醫保率100%,70%的農戶對房子進行紅瓦白強的改造,85%的農戶擁有摩托車、農用車及私家車,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有明顯改善,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生活品質有較大變化。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