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余姚市蘭江街道西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0281003200 | 身份證前6位:330281 |
長途區號:0574 | 郵政編碼:315402 |
隸屬政區:蘭江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B | 轄區面積:.43km2 |
人口數量:約3000人 | 人口密度:6977人/km2 |
西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西郊村位于蘭江街道東北部,距街道駐地5公里,地處舊縣城西南隅新西門外,故稱西郊,村襲地名。東接南郊村,西鄰蘭士橋村,北隔姚江與富巷村相望,南隔最良江與譚家嶺村為鄰,境域面積0.43平方公里,有6個自然村分屬14個村民小組,758戶1990人,有在冊外來人口3000人。村民有韓、許、徐、朱、趙、潘姓為主。原有耕地面積1439畝,現均被城市征用。1955年成立村黨支部,現有黨員61名,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億元,村集體資產總值4968萬元。擁有大小企業34家,商店50家,村民人均收入9180元。
【村史沿革】1949年初為南雷鄉四保,1950年為南雷鄉四村,同年劃歸城南區長丹鄉,1955年劃歸肖東鄉。1958年為長丹管理區勝聯核算單位,1961年劃入余姚鎮,拆分成倉前、榆嘉橋、上菱池、下菱池4個大隊,1962年又劃歸城南公社,1966年稱勝聯大隊,1970年再次劃歸余姚鎮,1981年為西郊大隊,1983年稱西郊村,2001年4月為西南街道西郊村,2006年1月為蘭江街道西郊村。
【產業經濟】歷史上農業生產以水稻、蔬菜為主,手工業和經商戶甚多。新中國成立后,在發展農業、手工業基礎上,1966年創辦小型五金廠、聯辦膠木廠,1972年后創辦冶煉汽配膠木廠,村辦工業興旺發達,村民務工逐年增多。1978年后隨著城區開發,土地大量征用,產業變化,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形成城中村,目前已融入市區,90%村民從事二、三產業。
【社會事業】解放前私塾盛行,有韓氏玉蘭堂、般若庵等私塾,解放后都改為民辦學校,目前村民子弟都就近進入城區中小學校求學。建國初期鄉村文化辦有冬學、夜校,掃盲等,有長丹鄉第四村業余劇團,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有村青年俱樂部,目前有村文化宮、綜合文體活動中心、村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設施。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重視村民計劃生育工作,形成“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風尚,全體村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社會保險、老人養老保障制度。
【村鎮建設】 西郊村目前已經融入市區,原來的村莊、農田、河道、江塘等已經得到逐步整治改造。古村落民宅大多已拆遷改造為城市新村。上世紀建成的有上菱新村、下菱新村, 2000年以來富士花園、世紀名苑、四明公寓、景匯佳苑又相繼建成,村民大多安置在舜南社區、下菱社區和四明社區,生活環境發生巨變,供水供電,環境衛生融入市政規范化管理,享受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
【歷史名人】 韓應龍,明代(1535年)乙未科狀元,出生于韓家自然村倉前玉蘭堂。趙宇春,民國時期甬上實業家,日本“拉毛果”傳入中國第一人,有寧波裕豐面粉廠、寧波和豐紗廠,余姚三溪口果木場等實業。
【發展目標】 按照《西郊村(2006~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具體目標:村民人均純收入13000元;村級集體可支配資金村民人均1500元;家庭網絡普及率90%;城中村改造完成100%;環境綜合質量戶衛生普及率100%;九年制義務教育率100%;計劃生育普及率達到100%;社會保險、養老保障、合作醫療工作普及率100%;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通過2-3年努力,率先建成余姚市級全面小康示范村。
駐地地址:世南西路186弄內
電話:0574-62704439
傳真:0574-62704439
全國與西郊村同名的有:全國與西郊村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