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209國道縱貫南北,境內長5,隰縣,隰縣郵編區號人口面積查詢">

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山西臨汾隰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1031身份證前6位:141031
長途區號:0357 郵政編碼:041000
隸屬政區:臨汾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晉L轄區面積:1415km2
人口數量:約9.97萬人人口密度:70人/km2
行政區劃: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隰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龍泉鎮 141031100 108.8km2   龍泉鎮位于山西臨汾市隰縣,是2001年4月鄉鎮撤并工作中,由原來的隰縣城關鎮和北莊鄉合并組建的。位于隰縣中部和紫川谷地,東經110°54′44″,北緯……[詳細]
午城鎮 141031101 72.6km2  隰縣轄鎮。解放初屬第一區,1956年改午城鄉,1958年改午城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城南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72.6平方公里,人口0.7萬。臨……[詳細]
黃土鎮 141031102 225.3km2  隰縣轄鎮。解放初屬第六區,1962年改黃土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城東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225.3平方公里,人口1.1萬。轄諳正、上莊、嶺上、……[詳細]
陽頭升鄉 141031200 208km2  陽頭升鄉位于隰縣西南部,距縣城二十五公里,鄉政府設在陽頭升村,東接午城鎮,西臨永和桑壁鎮,南通大寧太德鄉,北連石樓、永和縣,總面積為208平方公里,耕地……[詳細]
寨子鄉 141031201 108km2  隰縣轄鄉。解放初屬第六區,1956年改水堤公社,1961年改寨子公社,1984年置寨子鄉。位于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0.7……[詳細]
陡坡鄉 141031202 103.3km2  隰縣轄鄉。解放初屬第六區,1956年改陡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103.3平方公里,人口0.4萬。……[詳細]
下李鄉 141031203 198km2  隰縣轄鄉。解放初屬第二區,1956年改下李鄉,1961年改下李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0.6萬。2……[詳細]
城南鄉 141031204 112km2  v隰縣轄鄉。解放初屬第一區,1958年設城南公社,1984年改鄉。面積112平方公里,人口1.1萬。孝午公路、隰永公路穿越鄉境。轄五里后、千里莊、七里街……[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隰縣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呂梁山大背斜中軸部,地跨東經110°55′—111°15′,北緯36°30′—36°55′。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
    隰縣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209國道縱貫南北,境內長52公里;省道洪(洞)永(和)線橫穿東西,境內長60公里,臨(汾)大(寧)線與209國道相接,境內長3.6公里。縣鄉公路328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貫通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絡。
  二、歷史概況     (一)歷史沿革
  
    隰縣歷史悠久,素有“河東重鎮、三晉雄邦”之美譽。公元前17世紀,是商朝屬下的基方小國部落。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諸侯,屬同姓諸侯國中的蒲國。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分封此地,史稱蒲邑。戰國歸魏,改蒲陽。秦屬河東郡。漢置蒲子縣。西晉永嘉二年(308)劉淵建漢,曾徙都蒲子,后遷平陽,于此置大昌郡。北魏初屬仵城郡。魏孝文帝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488)年于此置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置龍泉郡。隋朝統一全國,視晉西為沖要,開皇五年(585)廢郡置隰州,繼設隰州總管府,開始以“隰”命名。《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開皇十八年(598),下設隰州縣,大業三年(607)改隰州總管府為龍泉郡,轄隰州、永和、浮山、石樓、蒲縣。唐武德元年(618)置隰州,屬河東道。武德二年設總管府,領隰州、中州、昌州、南汾、東和、西德6州。貞觀三年(627)復置隰州。宋、元、明、清因隰州置。
    ****元年(1912)5月,隰州改隰縣,直隸山西省。民國3年(1914)劃屬河東道,民國19年(1930)撤銷河東道,仍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9月,山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移駐隰縣黃土村,晉西事變后又移駐城關鎮,轄汾西、霍縣、靈石、石樓、永和、隰縣、大寧、蒲縣、吉縣(次年劃出)、鄉寧(次年劃出)、臨汾、趙城、洪洞、襄陵、汾西等15縣。
    1946年11月28日,隰縣解放,**九地委、九專署、九分區駐隰,轄隰縣、蒲縣、永和、汾西、洪洞、趙城、大寧、石樓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隰縣劃歸臨汾地區。1958年6月27日,隰縣與大寧合并為隰寧縣。同年又與蒲縣、永和、石樓合并組建呂梁縣。1961年復改隰縣。
    (二)自然概況
    隰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全縣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溝,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處黃土鎮紫荊山1955米,最低處午城鎮上胡城村770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日照2740.9小時,無霜期150——160天。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澇、風、雹、霜等自然災害,尤其旱災較為嚴重。
  三、行政區劃
    隰縣設龍泉、黃土、午城3個鎮,城南、陽頭升、寨子、下李、陡坡5個鄉。全縣共有8個鄉(鎮)、98個村委、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四、資源概述
    (一)人口資源
    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99691人,其中城鎮人口21137人、農業人口78554人。
    (二)土地資源
    隰縣共有土地2119588.7畝,其中農用地1391187.6畝,含耕地314608.7畝(基本農田206734.5畝)、林地826320.3畝、園地96287.3畝、牧草地95087.2畝,其它農用地58884.1畝;建設用地41203.7畝;未利用地687197.4畝。按2003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3.2畝。
    (三)礦產資源分布及儲量
    1、煤:依據山西省煤炭地質公司技術中心勘查,隰縣屬河東煤田中南部,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埋藏較深,全縣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無煤區面積288平方公里,含煤面積112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9.6%。全縣煤炭資源儲量約121887萬噸,現階段開采深度按1000米預計,全縣焦煤和1/3焦煤預測地質儲量約6.8億噸,主要分布在下李、龍泉、陡坡、黃土、寨子等鄉鎮,在煤炭市場供不應求的今天,開發利用隰縣煤炭資源具有較大的經濟意義。
    2、花崗巖:主要分布在下李鄉石馬溝村、辛莊河村、黑疙瘩村、陡坡鄉玉泉寺、黃土鎮馬如坪村、上莊村、紫峪村一帶。它主要色澤有紫紅色、黃白色、芝麻黑等,可用于建筑裝飾或地板等,也可用于化工等行業的耐酸材料,成材率50%以上,以黃土鎮上莊村東溝為最佳。面積約20余平方公里,儲量約30000萬m³³。
    3、大理石:是良好的建材和裝飾材料,它主要蘊藏在陡坡鄉玉泉寺山海拔約1800米處,儲量較大,材質堅硬,紋理細膩,花紋層次清晰,立體感強,可為大理石中心精品。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面積約3平方公理,儲量大約10000萬m³³。
    4、石膏礦:是生產硫酸和水泥的主要原料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下李鄉梁家河村東北的牛家山溝內,向東北呈35度,左右傾斜厚度約1.5米左右,具有中小規模開采價值,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儲量大約170萬m³³。
    5、白云石:是生產金屬鎂、鈣鎂磷化肥、硅鎂合金等產品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下李鄉石馬溝、黃土鎮大坪村東北,礦層厚度大約在8米——12米左右,具有工業開采價值,面積約10平方公里,儲量約9000萬m³³。
    6、硅石:是生產硅鐵合金、硅鈣合金、硅錳合金等產品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下李鄉石馬溝中部北側,厚度約5米左右儲量較大,具有工業開發價值。
    7、高嶺土:主要用于制造日用陶瓷,耐火材料,釉料、涂料等。主要分布在下李鄉石馬溝和黃土鎮東溝,以黃土鎮諳正村東溝為好,具有小規模開采價值。
    8、膨潤土:用于各行各業的添加劑,脫色劑、催化劑、混合劑等,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礦產品。在該縣出露層較少,主要在下李鄉石槽溝有裸露層,厚度約50公分左右,具有小規模開采價值。
    9、高鋁粘土:是生產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在下李鄉石馬溝、黃土鎮諳正一帶均有出露,由于含鐵量偏高,不能生產耐火度較高的耐火材料。
    10、石灰巖:主要用于煅煉石灰、水泥和建筑材料,又是冶煉鋼鐵的溶劑原料。主要分布在下李鄉上均莊村、青龍山、石馬溝、黃土鎮諳正村、大坪村至郭家背一帶,面積約40余平方公里,儲量85000萬m³。
    11、石英砂巖:分布在黃土鎮上莊牛溝峪、陡坡鄉玉泉寺一帶,可用于建筑的裝飾和地板,面積約8平方公里,儲量大約3000萬m³。
    除以上礦產資源外,在山咀村后溝,諳正東溝一帶發現有鐵礦出露,在玉泉寺附近發現有水晶石存在,紫峪東溝有鋁礦石在,在0村西約1000米處發現有少量石油從巖石縫隙滲出,在石馬溝桑灣村東南發現有蛭石礦存在,有待下一步化驗分析后作出結論。
    (四)水利資源
    隰縣水利資源總量為6700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85立方米,相當于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5.4%;畝均占有量32立方米,為全國畝均水資源量的1.5%,是全國嚴重缺水縣之一。自70年代后期,全縣進入了一個較長的枯水期,降水量、水資源總量、河流徑流量均比50—60年代明顯減少。
    隰縣境內河流較多,其中流入昕水河的三大支流有東川河、紫川河、刁家峪河,三條河流均為常年流河。由于隰縣地處黃土殘垣溝壑區,植被覆蓋較差,因此,夏季每遇暴雨,河水便將大量泥砂攜帶注入黃河,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昕水河的一般支流。
    (五)旅游資源。
    隰縣的旅游資源豐富,有建于明崇禎年間以懸塑聞名中外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有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大觀樓(古樓)。另外,玉泉寺、南北朝石佛窟、靈隱寺、紫荊山原始森林、馬刨泉、鹿鳴谷等名勝古跡亟待進一步開發建設。
    (六)主要物產
    隰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麥、豆類、馬鈴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梨果、烤煙、油料、藥材和蔬菜等。隰縣獲“中國金梨之鄉”和“中國酥梨之鄉”的美譽。梨果面積達23萬畝,主要品種有酥梨、晉蜜梨、黃金梨、紅富士等,產量突破1億斤大關。
    隰縣境內已發現的陸棲動物66種。其中,鳥類32種,哺乳類16種,爬行類5種,兩棲類2種,節肢動物10種,環節動物1種。大型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狼、野豬、黃羊等。在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梅花鹿;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麝等;三類保護動物有燕子、貓頭鷹、蛇等八種。
    隰縣邊緣為森林草原地帶,中部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帶。野生牧草種類繁多,有禾本科114種,豆科90種,薔薇科35種,菊科47種,其它植物145種,共474種。其中優質牧草有百余種。藥用植物分布較廣,其中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遠志、茵陳等在全國頗負盛名。
  五、經濟發展
    綜合概況
    2003年,全年縣內生產總值達到4015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1%,增長幅度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為近八年以來最好水平。第一產業增加值10481萬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16370萬元,增長50%;第三產業增長值13301萬元,增長9.2%。三項產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分別為26.1、40.8、33.1。在經濟增長拉動因素中,第一產業拉動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拉動1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3.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4085元,增長34.8%。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03年,全縣各級財稅部門千方百計培植財源,強化征管,嚴格控制支出,全年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823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全縣財政支出10041萬元,比上年增長2.6%。
    價格總水平有所上升。2003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0%,其中,食品、衣著、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居住分別比上年上漲8.7%、1.7%、5.5%、5.9%,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分別比上年下降1.8%、2.7%、5.6%、2%。
    (一)工業發展情況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2003年,我縣堅持以擴量增效為重點,一手抓老企業技術改造,一手抓新項目啟動上馬,天天飲料公司千噸冷凍果塊加工項目、四緯巾被公司“一洗凈”毛巾技改項目、晉利源水泥公司15萬噸技改項目、梁家河煤礦9萬噸原煤生產項目、裕興鎂業公司萬噸鎂合金一期工程、林森采石廠、石英砂巖開發項目陸續竣工投產;梁家河煤礦30萬噸擴建等項目陸續上馬,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了工業發展后勁。2003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4376萬元,比上年增長98.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13102萬元,是上年的3.86倍。全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原煤233800噸,比上年增長40.1%;發電量2418萬千瓦時,增長8.6%;水泥7萬噸,增長56.3%;生鐵213013噸,是上年的5.7倍;焦炭75000噸,減少39.6%;食用植物油271噸,是上年的11倍。
    (二)農業發展情況
    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農業總產值18709萬元,比上年增長21.1%,糧食總產量49976噸,增長11.4%;油料3503噸,增長8.2%;煙葉733噸,增長26.2%;蔬菜12192噸,減少1.1%;瓜果類5237噸,減少0.5%;水果12918噸,增長6.2%。農業主導產業調結構、上規模,新建5000畝優質水果和6000畝優質干果基地,果品套袋8000多萬個。全縣8萬畝馬鈴薯、3000多畝烤煙、近萬畝中藥材、6000多畝出口“訂單”紅小豆,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加快了特色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8500千瓦,比上年增長4.0%;農用化肥施用量16046噸,增長2.1%;農村用電量510萬千瓦時,增長4.7%;地膜覆蓋面積3636公頃,減少0.4%;農藥使用量61噸,增長8.9%。
    (三)林業發展情況
    現有林地面積80.03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27.23萬畝,人工林面積31.7萬畝,灌木林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29.2萬畝,四旁植樹1600萬株,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提高到32.8%。天然林主要樹種有:油松、白皮松、側柏、櫟類;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油松、刺槐、楊樹等;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山桃、山杏、杵條、沙棘、刺梅等。經濟林有蘋果、梨、核桃、葡萄等。退耕還林成效顯著,造林綠化工作繼續加強。2003年全縣共完成造林面積7.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2.5萬畝,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營造“三北”防護林1.5萬畝,天然林植被恢復2.5萬畝。完成了城區萬畝綠化,在城川百華里綠色走廊植樹78萬株,坡面造林8000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四)交通運輸情況
    2003年,全縣縣鄉公路328公里。新改建鄉村道路24.4公里。公路貨物運輸穩定增長。全縣共完成貨物周轉量4872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5526萬人/公里,完成增加值1915萬元,比上年增長10.8%。
    (五)科技發展情況
    科技工作有所加強。全縣新引進20多個農業新品種,大面積推廣了果實套袋等10多項實用技術,企業普遍加大了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力度。
    (六)教育發展情況
    教育事業有所發展。2003年,中考、高考、職業對口考試好于往年。改造學校危房6405平方米,兩所“四化”學校通過市級驗收。全年全縣普通中學招生2413人,其中高中267人;在校中學生6940人,其中高中927人;畢業中學生1677人,其中高中208人。全縣小學招生2805人,在校小學生11017人,畢業小學生2159人。
    (七)衛生事業發展情況
    衛生條件不斷改善。結合防治非典,我縣新建了縣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啟動了疾控中心擴建項目,配置了CT機等一批先進醫療設備,醫療衛生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2003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6個,醫院床位315張,衛生技術人員465人,其中中西醫師207人,護師78人,中西藥師35人,檢驗及其他技師35人,中西醫士61人,護士、助產士21人,其他初級技術人員21人。
    (八)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郵電通信事業平穩發展。2003年,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99.4萬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22.3萬元,增長10.4%;郵政業務總量277.1萬元,增長9.9%。市話機總數7152部,增長16.4%。其中本年新增1009部,農話話機總數2047部;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9320戶,比上年增長59.3%,其中本年移動電話新增3470戶,本年新開通小靈通業務,用戶達719戶。
    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穩步增加,年末,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35805萬元,各項貸款余額24061萬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0%和10.4%。銀行現金收入158611萬元,比上年增33.7%,現金支出158605萬元,增長31.1%,收支相抵貨幣回籠6萬元。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全縣保費收入944.5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2.4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832.1萬元,全年支付各類賠款91.6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66.2萬元,人身險給付金額25.4萬元。
    (九)民營經濟發展情況
    到2003年末,全縣共有民營企業25個,從業人員3763人,營業收入19944.8萬元,完成增加值5819.4萬元,上繳稅金399萬元。
    (十)經濟結構調整情況
    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在2003年召開的“兩代會”上,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確定了全縣5年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調結構、上項目,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突出抓好“兩個重點”(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工業特區建設),強力推進“645”發展戰略(培育梨果、烤煙、飼草、養畜、土豆、藥材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建設均莊、上莊、嶺上、午城四大工業口岸特區;構筑項目興縣、信用立縣、人才強縣、機制活縣、開放富縣五大發展支撐體系),奮戰四五年,總量翻兩番。按照這一思路,縣委、縣政府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植發展新興產業相結合,繼續深入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調整,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堅持從市場需求、資源條件、比較效益和群眾意愿出發,積極發揮涉農部門和農民協會的作用,引導群眾擴大梨果、烤煙、土豆、藥材、飼草、養畜六大主導產業的經營規模,2003年,新建5000畝優質水果和6000畝優質干果基地,果實套袋8000多萬個,果品總產達到1.2億斤,人工種草1.8萬畝,新發展舍飼圈養戶1000戶。全縣8萬畝馬鈴薯、3000多畝烤煙、近萬畝中藥材、300多畝桑蠶養殖、6000多畝出口“訂單”紅小豆,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加快了特色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工業結構調整上,進一步強化“工業強縣”意識,把工業規模擴張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頭戲,以項目為載體,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加快四個工業“口岸特區”建設,推動了工業經濟發展。堅持以擴量增效為重點,一手抓老企業技術改造,一手抓新項目啟動上馬,天天飲料公司千噸冷凍果塊加工項目、四緯巾被公司“一洗凈”毛巾技改項目、晉利源水泥公司15萬噸技改項目、裕興鎂業公司萬噸鎂金一期工作、北方礦業公司石英砂巖開發項目陸續竣工投產,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
    (十一)重點工程建設情況
    2003年,全年完成水保初治面積12.7萬畝,退耕還林7.5萬畝,“三北”防護林建設1.5萬畝,天然林植被恢復2.5萬畝。完成城區萬畝綠化,城川百里綠色走廊建設由南向北扎實推進,完成植樹78萬株、坡面造林8000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午城至蒲縣界4公里縣際公路、回珠至陡坡2公里通鄉公路路基改造結束。鼓樓落架大修和縣城二期供水管網改造基本結束,古城新橋開工,縣城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主體工作竣工。西山果品交易中心開工建設。市話擴容1000門,縣城開通了小靈通業務,15村新開通了程控電話。陽頭升等3個移動基站建成并投入運營。農村電網改造完成40個村、2000戶。有線電視建成10個中繼站,新入網2700戶,新建沼氣池1000個,完成31個自然村、310戶,1500口人的移民搬遷任務。
全國與隰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远县| 洞口县| 通化市| 喀什市| 张家港市| 沙坪坝区| 鹿泉市| 综艺| 宕昌县| 肃南| 垫江县| 中阳县| 三门峡市| 科技| 乐山市| 桐梓县| 昌江| 滁州市| 临夏县| 吉木萨尔县| 桑日县| 洛浦县| 迁西县| 中阳县| 缙云县| 正阳县| 阳山县| 株洲县| 兴业县| 淳化县| 平远县| 丰顺县| 阳新县| 买车| 鄂尔多斯市| 如东县| 汾阳市| 郧西县| 秀山| 桦南县|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