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古縣位于山西南部,臨汾東北。東與安澤接壤,西和洪洞相鄰,北接沁源、霍州,南臨浮山、臨汾。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
古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級支流——澗河中上游。地理位置為東經111°47′45″~112°11′10″,北緯36°2′30″~36°35′35″。東與安澤毗鄰,西與洪洞接壤,南與堯都、浮山相參,北與霍州、沁源交界。境域南北長56.85公里,東西寬20.05公里,總面積1206.38平方公里,轄4鎮3鄉,總人口9萬余人。縣城距臨汾市所在地60公里,距省會太原290公里,距首都北京860公里。
古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6000年前的仰紹文化時期,這里就有人類居住、繁衍;上古時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一說為山西柳林孟門鎮)和現代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子岳就出生在這里。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一直是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黨政軍機關駐扎地,-、-、-、-、陳庚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進行過革命活動。
古縣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樹齡已逾千年的四大樹王、戰國名相藺相如墓、隋唐時期羅成陣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聞名全國的旅游避暑勝地靈空山、太岳山森林公園就在該縣北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伴隨著中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古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已經初步形成了核桃、雙孢菇、煤焦、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縣域經濟蒸蒸日,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過去的窮鄉僻壤,如今已甩掉貧困的帽子,大踏步奔向小康。
行政區劃
轄區內有 4鎮 6鄉。人口 7.92萬,縣政府駐城關鎮。古縣轄4個鎮、3個鄉:岳陽鎮、北平鎮、古陽鎮、舊縣鎮、石壁鄉、永樂鄉、南垣鄉。
歷史沿革
古縣即古之岳陽。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設安澤。隋大業二年改稱岳陽縣,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后移西赤壁。唐武德二年移東池堡。貞觀六年移現古縣城北一公里處。唐、宋、金、元、明、清均稱岳陽縣。民國三年改名安澤。縣城仍設在古縣舊城。1938年移縣城于和川。1940年于辛佛村設岳陽縣。1942年與安澤合并。1971年分置。縣城建于老城關鎮以南的灣里、張家溝村之間。
建縣之初,始名安澤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境內建縣,取安吉、澤泉兩村名之首字,命名為安澤縣,縣治置于安吉之南、澤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縣古陽鎮古陽村),屬義寧郡管轄。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澤縣劃歸沁州。
更名岳陽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名為岳陽縣,隸屬臨汾郡,縣治移往西赤壁(今古縣舊縣鎮舊縣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東池堡(今古縣茶坊鄉東池村),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陽城(今古縣岳陽鎮城關村),歸晉州。
五代時期,岳陽縣改屬臨汾郡。宋時屬晉州。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陽,三縣合并為岳陽縣。至正四年改名為冀氏縣,移治今安澤縣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復名岳陽,移治岳陽城,隸屬平陽府。
明、清時,岳陽縣治岳陽,屬平陽府。
復名安澤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岳陽縣又改名為安澤縣,仍治岳陽,屬河東道。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1年),曾分設安澤、岳陽、冀氏三縣。1942年4月并三縣為安澤縣,治義井村,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1949年治和川,歸晉南地區。1951年5月移治府城,歸臨汾地區。
新建古縣
1971年8月,從安澤縣劃出七鄉、浮山縣劃出三鄉,并為古縣,屬臨汾地區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陽(今古縣岳陽鎮城關村)。1973年,在岳陽鎮張家溝、灣里兩村之間建成新縣城。
地質地貌
地 質
古縣地質由太古界霍縣群,中元古界長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構成。
地 貌
古縣地處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邊緣,太岳山隆起的東南部,屬太岳山經向構造帶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境內山脈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屬太岳山系。由靈空山入境向南延伸為太岳山,向東南延伸為烏嶺山,“V”字形環抱全縣,呈“寶葫蘆”狀。境內嶺梁峁溝谷河溪連綿重迭,地形復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爺頂,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澗河灘。
全縣地形地貌大致分為三個類型區:北部石山地貌區。位于古縣北部,平均海拔1333米,面積445.36平方公里,是澗河北支與藺河的發源地。區內山峰林立,灰巖廣布,石厚土薄,溝深坡陡。海拔相對高差變化大,山巒起伏,草木豐茂,植被覆蓋較好。中東部土石山地貌區,平均海拔1000米,面積581.56平方公里,是黃土丘陵與石質間雜區域。區內河溝縱橫,土石交錯,地表土層土質松散,經長期沖刷后支離破碎,植被覆蓋較差。澗河、舊縣河、石壁河沖淤而成的河谷川地土壤肥沃,沿河土地開墾比例較大,且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適中,水源充足,發展種植業條件優越。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898米,面積179.47平方公里,區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土層較厚,植被覆蓋較差,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該區土地資源廣闊,垣田面積大,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是我縣小麥主產區。
全國與古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