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仙游縣大濟鎮垅溪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322108 | 身份證前6位:350322 |
長途區號:0594 | 郵政編碼:351100 |
隸屬政區:大濟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B | |
垅溪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垅溪村位于境內東南部,東與大濟村相鄰,西接烏石、鐘峰,南與三會村隔溪相望,北與尾坂村接壤。北高南低,木蘭溪和仙永公路從境內南部穿過。全村有耕地1100畝,山坡地(林果地)1540畝,下轄下園、頂園、頂洋圳、塔兜、垅底、溪尾、中夢、佛公厝、民生自然村,設18個村民小組。2010年全村有1378戶、4633人,其中男2399人,女2234人。在外工作人員(包括離退人員)158人,在校的大中專生85人。
垅溪原有井頭、塔兜、濟園3個地名。1961年人民公社體制縮編時,將垅底、溪尾的厝名取其首字為垅溪大隊。清代及清代前屬善化里稱濟園、塔兜、井頭村、民國時期屬善化鎮稱。
垅溪地處仙游西鄉平原中部,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較好、自古以來適宜種植水稻、甘蔗、小麥、花生、大豆、土菸和瓜果,俗稱一年三季收。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農業生產獲得更大的發展,年年取得糧蔗雙豐收。1978年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垅溪村以發展農業為主導、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擴大種植果樹面積,并鼓勵農民發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產,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家庭副業以傳統的線面加工等,還有100多人長期在廣東等地經商或打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持續不斷發展,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份村民擁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安裝電話、添置新式家俱等。20世紀90年代起,村民們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先后舊房改造,新房興建共有85座,建房面積達8900平方米,大部份為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講究實用、明亮透風、衛生、追求寬敞舒適,且配套有廚房、浴室和衛生間等。隨著仙永公路改線擴寬、在境內公路兩旁新建店房1154幢,建房面積10650平方米。還先后集資26萬多元新建村道12條,總長達2530米,還設置路燈照明,交通便捷,改變村容村貌。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設在境內的大濟中學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地擴展,辦學規模壯大,方便群眾子弟入學。1990年村委和群眾集資24萬多元新建垅溪中學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教學樓,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改善辦學條件。
垅溪村歷史悠久,境內有張氏宗祠、陳氏宗祠、林氏宗祠及琴坂宮,超園書院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