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仙游縣大濟鎮三會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322108 | 身份證前6位:350322 |
長途區號:0594 | 郵政編碼:351100 |
隸屬政區:大濟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B | |
三會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三會村位于大濟鎮的東南部,北靠木蘭溪,南鄰后林、東井村,東連西南村,西界洋坑、阮里村。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50畝,其中旱地120畝;有林地面積1077畝,其中經濟林面積936畝。下轄圳岑、鄭莊、山后、鄭厝、后莊、官邊、三公郭、三會張等25個村民小組。2010年,全村共1478戶,5652人,其中男2914人,女2738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其中郭姓回族人口680人。在外工作人員196人(含離退休人員),中高級以上技術職稱29人,現有大專院校在校生、畢業生42人。
三會村以三會寺命名。宋至清代,三會村屬善化里,民國時期,屬善化鎮會莊保,1949年后,改為會莊鄉,屬第六區(大濟區)。1956年6月改稱三會鄉,屬城關區,1958年9月同,改稱三會大隊,屬大濟人民公社。1984年底改為三會村委會,屬大濟鎮人民政府管轄。
三會村地處木蘭溪南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唐宋起,村民們努力筑陡,引用木蘭溪水灌溉農田,成為糧蔗豐產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視水利為農業命脈,從20世紀50年初起,就發動群眾大力興修水利,確保農業旱澇保收。1959年2月,仙游糖廠與大濟公社在三會大隊聯辦三會甘蔗試驗場。后改為大濟公社甘蔗試驗場。專門進行甘蔗新品種高產穩產試驗,推廣后全社甘蔗產量年年高產。1983年,全大隊種植甘蔗978畝,平均畝產蔗桿10噸,總產達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當時受到省、市表彰,黨支部書記謝開明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范,省農科院授給農技師稱譽。
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群眾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鋪設水泥村道3條,全長4.3公里。2003-2007年,群眾捐資50多萬元,把全村5.85公里的村道鋪設水泥砼路面。群眾住房條件也得到較大改善,從20世紀80年代起,全共計新建或翻建新房350座(幢),多為2~3層磚土結構,建筑總面積達45600平方米。
三會村的交通主要受到木蘭溪的阻礙,早在民國22年(1933年),經多方人士捐資,創建起三會大橋,不幸于民國34年(1935年)7月,被洪水沖毀。1971年6月,在縣人民政府撥款支持。群眾獻工獻料,經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一座長118米、寬4.5米,的石拱橋。但于2002年8月6日又被大水沖毀,只好搭起臨時木橋讓村民往來。2004年11月,群眾集資及上級交通部門補助,重建三會大橋,橋長125.47米,寬9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1米,為截面懸鏈石拱橋,載重設計為100噸。于2006年8月竣工。2007年秋群眾捐建筑大橋亭,增添了三會大橋景色。民營企業家金威集團董事長吳良為為建筑三會大橋、橋亭捐資33萬元,為三會小學教學樓捐資20萬元。
三會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有龍山三會寺,它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2~615年)占地36畝,唐時即為叢林,轄86個庵院,僧尼達五百多人。宋之后幾經興廢。明末清初大規模修建,歷時84年始完工。20世紀40年代末又毀于火。1981年重建,現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禪房等,其主殿建筑藝術基本上保時代風格。還有唐宣宋時石質水糟宋微宗時石盆、古石獅及元代時的大鐘、明代書籍、清代木質鱷魚和碑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境內有三會中學、三會小學以及1979年建的能容納1000多座的戲院(內作村部和老年活動中心)。歷史名人有清初的郭爾隆等。
全國與三會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