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顏莊鎮北下冶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100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顏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北下冶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下冶村位于萊城東南12公里、顏莊鎮北3公里處。東鄰新汶礦業集團潘西煤礦,西臨汶河及205國道,南接蓮花池村,北靠萊城區辛莊鎮墨埠村。全村現有372戶,1116口人,耕地412畝。
據村碑記載,北下冶村由元朝文宗年間建村。因址在汶河北岸,村旁有古冶銅爐遺址,故名北下冶。村中大部分村民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大槐樹或冀州棗強遷入,黃、王、李、段4姓居多。村中劉姓是老戶人家。村民不分宗族、貧富,世代和睦相處。
該村歷經沿革,始終隸屬今顏莊鎮。
北下冶村人,一向重視教育。1929年即建立私塾一處;1958年村里重建起村小學一處;1969年建起北下冶村聯中。村人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學生學習認真,成績顯著。1960年黃振孝考上煤炭學院,這是村中的第一名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了40名大中專學生,其中有3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村人段倫超考進萊陽農學院,這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名大學生。
北下冶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土匪橫行鄉里,禍患無窮。村民成立紅旗會,與土匪斗爭。有一次土匪劉黑七的部下,住進了附近的下河溝村。該村會員和其他村的會員聯合在一起,用大刀、長矛,終于把土匪打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男勞力為子弟兵抬擔架、運給養,婦女們碾軍糧、做軍鞋,村民們紛紛送子、送夫參軍。1946年“大動參”時,村內先后有19名青壯年參軍。他們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的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小小的北下冶村就有6位烈士。解放后,北下冶村人緊跟黨走,大力支援國家的水力建設,對東平湖的治理,楊家橫、雪野、葫蘆山、喬店、黃崖等水庫的建設,村里都派出了大批精壯勞力前去參戰。
北下冶村人勤勞智慧。在舊社會,為了求生,他們練就了各種謀生的本領。村人段振吉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學會了說、學、逗、唱的高超技藝。他表演的評書,不用任何道具,僅憑口演,就把故事講得活龍活現,深受人們的歡迎。他活動的足跡,遍布山東各地,甚至長江以南。舊時,他們車推肩挑著蔬菜,北上博山、南到新泰、東到沂源去賣。村民們起五更睡半夜,終日奔波,備嘗艱辛,即使這樣也難以填飽肚子。
解放后,北下冶村人才真正開始過上好日子。人們戰天斗地,決心改變村里一窮二白的面貌。1965年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截河引水,使水澆地面積達到50%以上。1968年在萊鋼幫助下,修建揚水站一座,揚程7米,修水渠200米,擴大水澆地面積30%,使全村水澆地面積達80%以上。北下冶村人多地少,加上修建鐵路,建火車站,占地200多畝,可耕地所剩無幾。從1969年開始,他們搬運土方,墊地整地,到1970年結束,共運土方8.6萬立方米,把沿河岸的不毛之地改造成糧田,擴大糧田面積100多畝。
1960年辛大鐵路經過該村,并在附近建起火車站。村民以建路為契機,發展運輸業,村內經濟飛速發展,成為萊蕪有名的運輸專業村。當時全村擁有上海50拖拉機30多輛,24馬力拖拉機120多輛,汽車3輛,這在當時萊蕪的農村是不多見的。
1970年為了改變村莊的布局,以防水患,村黨支部決定從西部搬遷100多戶,到較高的地方建房居住,騰出耕地百余畝,經平整建成了穩定高產的糧田。為了遏制夏季河水泛濫時的危害,確保沿岸農田的豐收,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北下冶汶河石岸,到1979年完成。石岸全長1000米,高2.5米,用石料3萬多方。1992年修柏油馬路500米。1993年在轉山子建大水塔一個,容量100立方米,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村里還利用建車站時取土挖下的土坑,經修整改成30畝地的魚塘一處。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村中發展桑田80畝,經濟田35畝。北下冶村貿、工、農、林果全面發展,人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如今,家家有電話、電視機等家用電器。手里有錢,囤里有糧,北下冶人真的過上了富裕美好的日子。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