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采芹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8207 | 身份證前6位:522628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700 |
隸屬政區:彥洞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采芹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原名寨岑,侗名“謝銀”。民國時期曾有一私塾先生摘《幼學》中“士子入學曰游泮,又曰采芹”,之句而名為采芹。地處錦屏縣彥洞鄉境中部,東接黃門,西鄰登宜,南屆南怒、北毗瑤白仁豐。民國時期屬瑤白第九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析出瑤白建初級社,1957年與登宜(含夏茶)、登步合建三聯社,后分開建采芹大隊,屬黃門公社。1984年改設為村,1992年黃門鄉撤出后,歸屬新建立的彥洞鄉。
采芹地處小盆壩間,四周山巒包圍,古樹修竹茂密。寨邊的田壩水旱無憂,田塊2—4畝大的6丘,生產便利。一個自然寨,轄四個村民小組。原寨地址在一壩邊斜地上,住房稠密,因1960、1980年兩次遭寨火損失大而散居四周。1993年暴雨發生泥石流沖倒房子四幢,死3人。饑荒兵匪同其他寨一樣。
古跡、景點:寨腳有咸豐年間建的回龍橋、碑;還有寺廟舊址;鎖口山蓊蓋幾千株珍奇古樹;沖橫飛瀑、歸格千丈崖等景點,蔚為奇觀。楊公廟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燒毀,還連帶燒了周圍古樹。
全村總面積474公頃,農田29.3公頃,旱地13公頃,多集中在村寨周邊,勞動強度不大。自1980年以來,采芹的苡仁米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遐邇,暢銷全國。村人歷來重視林業,1970年代以來多次建集體林場,現村范圍內無一塊荒山,森林覆蓋率達80%,人均林地面積居全鄉首位。現在林場有歸格、十二塘兩個,面積2500畝;在全鄉村級中,森林覆蓋率最高。
2006年有167戶,652人,4個村民小組,勞動力270多人,在外工作人員30多人,副科級以上10多人。王章錦(北京總政后勤部,師級)、王章卓(四川森警,團級干部)是工作人員中的突出代表;從教具有中級職稱教師3人。在校專本科生6人,其中楊序輝于2004年考取北京航空學院。在校中學生100多人,在外打工100多人,多在廣東,年人均收入8000元,林世豪、楊昌堂等月薪達4000元左右;鄉土科技人才有2人。
2002年被上級列為二類貧困村,并確定為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村。在近五年中,人飲、寨改、校舍、辦公樓、灌溉渠等硬件建齊;改進農業結構,大力開發冷涼蔬果。農作物主種植太子參、辣椒等,中藥材主要種植大血藤等;發展養殖業。并形成8家示范戶。其中,楊培相開發試種大血藤30畝,林武養豬40頭,堪為典型。通過上級一系列推進,加上采芹村干群努力,2005年被評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現已成為村風文明、生活富裕、村容整潔并向小康社會邁進的示范村。采芹村于2005年被州、縣表彰。
2009年被錦屏縣人民政府評為一戶一技能縣級示范村,采芹村被評選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示范縣(錦屏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2005年以來先后被彥洞鄉人民政府評為彥洞鄉科普示范點、彥洞鄉一戶一技能示范點、平安村寨、模范村寨等。
從地理、歷史、人文來看,采芹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采芹地處彥洞鄉中部,有利于信息傳播,有利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采芹苡仁米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享譽海內;采芹曾得一私塾先生先生賜名,即望采芹人才輩出,亦不負先生所望,采芹曾出現了許多才子能人。放眼過去,展望未來。望我們的采芹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