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轄縣,著名僑鄉。容縣是楊貴妃的故鄉、沙田柚的原產地,也是廣西最大的僑鄉,地處廣西東南部,玉林市最東部,北流江(容縣稱之為繡江)中游。全縣轄15個鄉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257.39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東北部與岑溪市相鄰,東南靠廣東省信宜市。西和西南交北流市,西北和東北分別與桂平、平南、藤縣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3.5公里。容縣縣治設于容州鎮(與賀州八步、河池懷遠、柳州融安鎮合稱廣西古代四大名鎮),西距自治區首府340公里。全縣轄12個鎮,3個鄉,219個村(街),總人口78萬。容縣是廣西最大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共70多萬人。
資源豐富
容縣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宜人。全縣耕地面積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6%,經濟果木林約2.7萬公頃。主要農業資源有居“廣西三寶”之首,古代列為朝廷貢品,原產于松山鎮沙田村的沙田柚;有以肉香、骨軟、色黃而飲譽海內外,特產于石寨下煙村的霞煙雞;有味甘芳香、暢銷歐美的玉桂、大紅八角以及荔枝、龍眼、紅菇、松脂、茶葉、桑蠶、中草藥等。容縣水資源豐富,是全國百個電氣化縣之一。重要礦產資源有錫、螢石、石灰石、花崗巖、高嶺土、氟石等20多種 ,近年發現了金、鈾礦等戰略礦產,其中高嶺土儲量達1000萬噸以上。
建置沿革
容縣歷史悠久,自晉置縣以來,已經1700多年。歷史上,容縣曾置管、路、縣、郡、州。容城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朝著名詩人元結到此做過容管經略使,宋朝名將李綱,一代文豪蘇東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題詩銘志;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慕名專程來此考察風景名勝地——中國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嶠山,并撰文贊賞不已。 容縣秦屬象郡轄地。漢至三國為交州合浦縣地。晉屬蕩昌縣地,是容縣地置縣之始。南北朝前期屬交州。南朝改蕩昌縣為陰石縣。設陰石郡,是容縣置郡之始,隋朝改為奉化縣、安人縣、寧人縣、普寧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銅州,因境內有大容山而改名容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置容州管內經略使領十四州60余縣,成為南疆的政治、軍事重鎮。宋置容州路,治所在普寧縣。元隸屬容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廢普寧縣,改容州為容縣,是容縣得名之始。中華民國時期屬梧州府,后屬梧州民團區和行政監察區、督察區。1949年11月解放后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玉林、梧州兩專區合并稱容縣專區。1958年7月撤消容縣專區,容縣屬玉林專區管轄,1971年起屬玉林地區。1997年4月撤消玉林地區設地級玉林市,容縣屬玉林市管轄至今。
歷史名人
容縣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世界壯學和嶺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先驅徐松石的故鄉,是楊貴妃的故鄉,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濤(乾隆皇帝的老師)的故鄉,民國時期有黃紹竑(黃旭初、夏威、伍廷飏、楊愿公)等5位省主席,黃紹竑等人還曾任民國民政部部長等要職,將級以上軍官70多人(后附名單),其他軍政要員380多人。 容縣還是廣西最大的僑鄉,不少僑胞在東南亞等國家經濟界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自然環境
地形 容縣位于大容山和云開大山兩大弧形山脈之間,東西南三面高,中部和東北部低,由南向東北微坡傾斜,平緩下降。縣內山巒疊嶂,嶺谷相間,河谷交錯,丘陵起伏,是一個丘陵山地占優勢的縣。外廊呈北西—南東走向的長方形。容縣地貌類型復雜,各種地類兼備,有堆積平原、臺地、丘陵、山地等。河流兩岸為狹小的平原臺地,山地丘陵向中部逐漸下降,呈中山地、丘陵、臺地、平原遞次分布,在中部的槽谷地帶,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表切割強烈,無平坦遼闊的平原。 山脈 縣境西北有大容山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5公里。西南與東南是云開大山支脈天堂山,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5公里,其主峰三嘜尖海拔1263.2米,是容縣最高山峰。中部有都嶠山(又稱南山),主峰大圍頂海拔743米,方圓34.19平方公里,其山體表面為風化后生物殘跡膜而成柴油黛色,為特殊的丹霞地貌,山內奇峰挺拔,狹谷幽深,山間洞壁相間,丹宮異彩。
河流 容縣河流水系屬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縣境內最大的干流繡江,貫穿縣境中部。它的兩大支流一條是南部的楊梅江,另一條是北部的泗羅江,構成容縣的三大河流。縣境內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余條,河道總長871.7公里,相應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3公里。
氣候 容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7月最高,平均氣溫28.2℃。1月最低,平均氣溫12.2℃。年平均降雨量1698.9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35天以上。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臺風、干旱、寒露風、倒春寒、冰雹。
土壤 全縣以發育于花崗巖、沙頁巖沖積物母質土壤為主,分為赤紅壤、水稻土、沖積土、紅壤、黃壤、紫壤6大類。
資源 全縣境內雨量充沛,河流交錯,天然落差大。河流最大天然落差達1218米。水資源豐富,是全國百個電氣化縣之一。小水電能源蘊藏量達13.8萬千瓦,可供開發9.32萬千瓦,現已開發7.03萬千瓦。全縣主要樹種有松、杉、黎、楠、格木等珍貴樹種,還有沙田柚、玉桂、八角、竹子、茶葉、中草藥等。重要礦產資源有錫、螢石、石灰石、花崗巖、高嶺土、氟石、黃金等20多種,其中高嶺土儲量達1000萬噸以上。
旅游資源
容縣山清水秀,是旅游勝地。道教福地“二十洞天”都嶠山,山峰筆削,泉溪潺流,巍峨多姿,如詩如畫;“天南杰構”經略臺真武閣,四柱懸空,獨具一格,風吹雨打,巍然屹立;唐代美人楊貴妃降世容州留下的貴妃井、梳妝臺、斑竹園等遺跡,令人聯想起美人當年的生活點滴;當地出土的石器西山古煉銅遺址、宋代城關瓷器窯址,可追尋歷史的真跡;還有黎村溫泉、繡江人工湖等。這些名山杰閣、勝跡奇泉,風光綺麗,吸引著大量的游客。 容縣“三名”旅游景區由真武閣景區、貴妃園景區、都嶠山景區三部分組成。名樓,是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經略臺真武閣景區;名人,是指反映“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一生傳奇的貴妃園景區;名山,是指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自治區級風景名勝都嶠山風景區。 容縣“三名”旅游景區位于縣城和距縣城10公里的石寨鄉境內,整個景區結構奇特的樓閣、精美的園林、秀麗的山水令人流連忘返。1998年以來,容縣以“三名”旅游開發為龍頭,大力發展旅游業,實施“旅游旺縣”戰略,具有鮮明容縣特色的“三名”旅游勝景初步成為兩廣、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旅游新熱點。1999年初,容縣被自治區列為全區近期建設和完善的15個重點旅游市縣之一,被玉林市定為全市旅游開發“龍頭”縣。
此外,還有眾多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如:黎村溫泉(常年水溫50-72°),唐宋城關窯址,大水瀑布,沙田柚原產地(廣西第一個水果國家原產地保護區),清末民國建筑群(多是民國時期的軍政界名人故居)——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有中西建筑特色,以及民國騎樓建筑群(廣西電視臺多次來此拍攝取景)等。
交通狀況
容縣交通發達,路網密集。北流江(境內稱繡江)穿境而過,水路可達梧州、廣州、深圳、港澳等地。324國道貫穿東西,現境內已建成通車的高等級公路有容岑、玉容一級公路,容信(宜)、容平(平南縣)二級公路,在建的高等級公路有容藤(縣)二級等高等級公路。此外,新建成的洛(陽)湛(江)鐵路;2008年12月30日,南(寧)廣(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貫穿境內。
發展前景
近年來,容縣圍繞發展第一要務,搶抓機遇,凝聚力量,充分發揮區位、僑鄉、資源三大優勢,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獲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綜合競爭實力躍居第13位。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2.13億元,同比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39億元,增長39.75%;財政收入31077萬元,增長18.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7元,增長26%;農民人均純收入2998元,增長18%,增幅創十年來新高。特別是我們以發展園區經濟為突破口,不斷增強工業園區的吸引力、集聚力和承載力,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良好勢頭,全縣初步發展形成了電子、健康、林產化工、機械制造、陶瓷建材五大支柱產業集群。成功引進了全國電子行業綜合實力排第七的無錫晶石電子集團公司,投資4億元在我縣建設生產基地,目前全縣共引進了27家電子企業,初步形成了集聚態勢;世界三大選種育種公司之一—法國古爾蒙公司與廣西佳佳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資2.1億元建立法國優質家禽種苗(容縣)繁殖基地和鵝肥肝加工基地。同時,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齊頭并進。2004年度榮獲自治區級十佳文明縣城稱號;2005年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是目前廣西唯一的國家衛生縣城,2006年以來,圍繞“山青、水秀、地干凈”目標,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扎實開展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不斷優化發展軟硬環境,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國家衛生縣城”成果,形成了“好環境吸引好項目”的磁場效應。規劃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容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漸顯規模。社會和諧穩定,多年來,全縣未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和重大刑事、社會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發案率、社會治安案件持續下降,2005年獲得了自治區“平安縣”稱號。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容縣逐步顯現在世人面前。
附民國時期軍界名人名單(來源《軍政在線》):
民國時期,容縣軍界名人甚眾,黃紹竑、黃旭初、夏威等曾名噪廣西及至全國。蔣介石為了遏制桂系軍閥的不斷膨脹,特意在容縣籍的軍官及軍校學生中培育自己的將軍。因此民國時期容縣籍的將軍多達77名(不完全統計)。
民國時期容縣籍將軍名冊:
序號 姓 名 原 藉 畢業學校 軍 銜 任職
1 夏國璋 松山鄉 保定軍校 中將
2 韋一清 松山鄉 少將
3 何覺民 自良鄉 廣西航校 少將
4 韋 燦 松山鄉 少將
5 潘國驄 十里鄉 黃浦軍校第一期 中將
6 葉 琪 容城鎮 保定軍校第二期 上將
7 伍廷颶 黎村鄉 中將
8 韋云凇 松山鄉 上將
9 韋贄堂 松山鄉 少將
10 楊愿公 六王鄉 中將
11 馬曉軍 松山鄉 中將
12 蘇祖馨 松山鄉 中將
13 黃紹竑 黎村珊萃 保定軍校 上將
14 凌壓西 石頭鄉 中將
15 梁棟新 石頭鄉 黃浦軍校 少將
16 夏 威 松山鄉 保定軍校 上將
17 陳 雄 縣底鄉 保定軍校 中將
18 黃旭初 楊村鄉 上將
19 羅 奇 十里鄉 黃浦軍校 二級上將
20 李 毅 楊梅鎮 保定軍校 中將
21 呂國銓 容城鎮 黃浦軍校 中將
22 曾達池 自良鄉 廣西航校 少將
23 何柱國 楊梅鎮 保定軍校 上將
24 馬拔萃 十里鄉 黃浦軍校 中將
25 甘麗初 容廂鄉 黃浦軍校 上將
26 楊 勃 容廂鄉 黃浦軍校 中將
27 李本一 楊村鄉 中將
28 黃劍嗚 黎村珊萃 少將
29 杜時宗 十里鄉 少將
30 馬翔鴻 松山鄉 芝加哥大學 少將
31 馬展鴻 松山鄉 少將
32 龔杰元 容城鎮 保定軍校 少將
33 馬振鴻 松山鄉 少將
34 甘成城 容廂鄉 黃浦軍校 少將
35 覃品凡 容廂鄉 少將
36 任廷鈞 黎村鄉 少將
37 黃官俊 松山鄉 少將
38 蘇松石 容廂鄉 少將
39 馬端圖 十里鄉 保定軍校 少將
40 羅昌馨 十里鄉 少將
41 梁寶仁 縣底鄉 黃浦軍校 少將
42 劉覺任 十里鄉 保定軍校 少將
43 劉劍奇 十里鄉 少將
44 崔 堅 六王鄉 日本士官學校 少將
45 李秀年 石頭鄉 少將
46 陸汝群 石寨鄉 黃浦軍校 少將
47 羅 烈 十里鄉 保定軍校 少將
48 羅克傳 十里鄉 黃浦軍校 少將
49 封赫魯 楊梅鎮 少將
50 封傳壁 楊梅鎮 保定軍校 少將
51 封高億 靈山鄉 黃浦軍校 少將
52 黃中聰 六王鄉 保定軍校 少將
53 黃紹耿 楊梅鎮 少將
54 黃遠鎮 松山鄉 保定軍校 少將
55 黃循富 楊村鄉 少將
56 梁仲西 石頭鄉 黃浦軍校 少將
57 梁兆福 靈山鄉 印度空校 少將
58 黃懋儒 松山鄉 保定軍校 少將
59 黎惠軍 靈山鄉 保定軍校 少將
60 韓宗明 十里鄉 少將
61 李國基 縣底鄉 黃浦軍校 少將
62 李 江 縣底鄉 少將
63 陳漢吾 縣底鄉 保定軍校 少將
64 陳世瓊 楊村鄉 少將
65 李 權 石頭鄉 少將
66 陸汝疇 石寨鄉 黃浦軍校 少將
67 劉鈞華 十里鄉 少將
68 馬炳輝 十里鄉 黃浦軍校 少將
69 李焯 容城鎮 少將
70 甘乃柏 容廂鄉 少將
71 余丕才 楊村鄉 保定軍校 少將
7 2 鄧光倫 縣底鄉 少將
73 何劍蒼 容城鎮 少將
74 陸受祺 石寨鄉 保定軍校 少將
75 夏拯民 松山鄉 少將
76 韋有鵬 松山鄉 少將
77 伍文湘 石寨鄉 少將
注:以上數據只限于民國政府,時間1925年起。-政府上將軍銜設特級上將(僅蔣介石一人)、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和上將四級。
容縣特產沙田柚
沙田柚發源于容縣,清乾隆皇所賜而得名,列為貢品。容縣種植沙田柚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原稱"羊額籽"。清代容地沙田村夏紀綱在中原某地-,把家鄉名果"羊額籽"贈給共事的朋友品嘗,獻給巡游江南的乾隆皇帝,食之連聲贊好,隨賜名"沙田柚"(1771年)。從此,容縣沙田柚作為進貢朝廷的珍果,名揚四海,各地廣泛引種,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已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歐美 各國。
容縣沙田柚是我國柚類中獨樹一幟的優良品種。果大形美、味甜蜜、耐貯藏,果實為葫蘆形和梨形,果蒂部呈短頸狀;果底常有古銅錢大的環狀印圈,內有放射溝紋,常稱為菊花底或金錢底;單果重1000 - 1500克,果面金黃色;果肉蝦肉色,汁胞脆嫩、蜜味清甜;10月下旬成熟,極耐貯藏,果實可貯藏150 - 180天,貯后風味尤佳,有水果珍品"天然罐頭"之美稱。
容縣沙田柚極耐貯藏,貯后風味尤佳,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美稱。
全國與容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