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用近20年的供應鏈管理服務經驗 為制造企業向工業互聯網轉型賦能
導讀:2017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物聯網的指導意見》,促進實體經濟振興,加快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被推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躍升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
2017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物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促進實體經濟振興,加快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被推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躍升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
目前,全球工業總產值已將近32萬億美元(2016年美國GDP為18.5萬億美元)。對于這個龐雜的領域來說,一點點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其價值都遠超一般行業。
根據美國埃森哲和GE的評估,2030年工業互聯網全球產值將達15萬億美元,到2050年則將達到50萬億至80萬億美元。
從各大權威機構的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工業互聯網未來會是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也將會是制造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工業互聯網”為什么很重要
中研普華研究員蕭滔在公開采訪時表示,工業互聯網最顯著的特點是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效率,節省成本,推動設備技術的升級,從而提高效益。
GE公司發布的《工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白皮書指出,如果工業互聯網的推廣和實施可以為工業領域帶來哪怕1%的成本或者資本節省,也就是從效率提升的角度帶來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其成果也將是極其巨大的。
根據報告的分析,未來15年內,在幾個關鍵的工業領域,1%的效率提升將帶來巨大的收益:航空工業1%的燃料節省將最終節約300億美元;電力行業節約1%的燃料就意味著節約660億美元;醫療系統的效率提高1%就能節約630億美元;鐵路系統的效率提高1%,將帶來270億美元的資本節約。
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中國制造2025”都明確提出了通過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業的集成應用,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并形成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業態。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50 家企業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無論是裝備與自動化領域的工業巨頭,還是軟件、通信與互聯網領域的信息技術巨頭,均將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其加快工業互聯網布局的重要舉措,并通過并購、合作等多種方式強化其主導優勢。
“智能制造”需要智慧供應鏈
如果說自動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說“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就是期望通過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工廠來實現企業內部的智能化。而內部智能化的這個過程,是通過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走向開放、產業鏈互聯的過程。
工業互聯網在智能制造中處于核心地位,而智能制造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突破口,它需要供需對接、資源動態配置、能源智能化、虛擬資源最大化等。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還是“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實現整個數據鏈和工業數據在整個生產線,在機器、車間、工廠、信息系統、勞動者、產業鏈、價值鏈等環節全面、動態地流動。
其實,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其精髓都是聚焦于智能化,但在推動過程中很多企業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一度有過誤區——認為智能制造就是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
例如,D企業需要打造行業內具有引領性的智能工廠,于是花重金向全球頂尖設施設備供應商采購該工廠需要的所有裝備,每個設備性能都非常優秀,但等到該工廠開始制造產品時卻發現:性能優秀的各個設備,彼此之間竟無法匹配。
這個問題的癥結在于:D企業是分段、分模塊購買設備的,盡管購買的都是性能最佳的產品,卻不是D企業最終需要的,因為它們不代表D企業的供應鏈邏輯。簡言之,在缺乏智慧供應鏈作基礎的情況下,試圖將這些智能制造元素有機聯動起來,最終結果“很尷尬”。
如果沒有良好的智慧供應鏈作基礎,那么制造智能化基礎也就變得零碎,不成系統,再好的智能產品也都可能變成“僵尸機器人”;而失去動態供應鏈全過程適時智能化監控的智能制造,也僅僅是解決了看得見的智能化,而沒有解決邏輯的智能化,于是供應鏈還是無法思考(對于過程中數據差異的自反饋、自補償、自優化);如果沒有智能化的供應鏈引導,智能制造僅僅是生產模式的轉變,無法形成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升級。
實際上智能制造是可以解決工廠在生產效率及質量上的問題,但卻無法解決缺料、缺貨問題,也無法解決生產過剩、生產不足問題。
而這時供應鏈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要把上游原材料供貨商、中游生產制造商、下游分銷商(電商)、品牌商等各自獨立的附加價值鏈串接起來,真正做到互聯互通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所以工業互聯網要實現的不僅僅是智能制造能力的提升,而更是需要將從原物料到消費者,整個供應鏈上下游、國內國外的每一環節進行整合協同,讓整個供應鏈條都動起來,將各自公司的行業機理Domain Konwhow+智能制造+實時協同,才能有效發揮制造智能化的功效,真正做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準時達供應鏈實時協同平臺為工業互聯網賦能
不難看出,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供應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供應鏈管理水平決定著精益制造的成敗。在工業互聯網中,供應鏈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各種應用場景的互聯互通提供實踐基礎。在這方面,供應鏈領域的佼佼者準時達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首先,準時達具有不同于其他物流供應鏈公司的幾個特點:一是準時達是最大最專業的供應鏈服務者,是一家真正擁有20年不間斷服務“萬億元”級制造產業經驗的供應鏈公司。二是準時達擁有精益管理的knowhow,擅長于為制造企業提供全程供應鏈管理服務。三是準時達是天生的全球化供應鏈公司,而大部分供應鏈公司都缺乏生產制造的應用場景,更別說全球化供應鏈,而準時達作為服務富士康科技集團最主要的供應鏈公司,配合著母公司富士康的全球化布局,可能是業內能夠最快實現為工業互聯網提供全球化供應鏈的服務商。四是準時達所服務的對象多為世界一流企業(Apple、Sharp…),這些背景成為其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在業內可以說無出其右。另外,準時達所獨有的駕馭復雜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恰恰為工業互聯網構建連接機器、物料、人、信息系統的基礎網絡提供了基礎。
其次,準時達的供應鏈實時協同平臺,能幫助工業互聯網實現工廠外的海量數據采集、聚類與分析,提供從生產預測,原材料采購到工廠制造,分銷配送,再到終端消費環節(C2M2C)的全程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實現工業互聯網的上下游互聯互通,運用數據驅動、實時分析,形成科學決策與智能控制,為工業現場的生產過程優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務優化、企業間協同的資源分配優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第三,準時達所能實現的工業互聯網已經不是狹義的機器與機器的信息交互,而是供應鏈中各節點(人、車、物、設備、環境、系統)多方的信息交互、產品交付以及資金流動。
準時達負責人說,通過全程供應鏈整合解決方案和全流程的數據分析,能夠將分散的點、線、面串聯起來,最終實現工業互聯網。
具體來講,準時達的供應鏈實時協同平臺,能為制造企業向工業互聯網轉型賦能,它可以把品牌商、供貨商、制造商、服務商、渠道商、終端消費者串聯起來,提供跨系統,跨產業,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以此延伸至外部上下游企業形成創新協同,讓雙方或多方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和數據;并以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為核心目標,為供應鏈內各方企業進行大數據采集、分析和利用,打造任務協同、信息共享、戰略協同等鏈條的最優化,最終實現面向社會的工業互聯網開放生態平臺運營。
- 3-31· 多家企業“跑馬圈地” 布局智慧城市
- 3-31· 數字化轉型“做什么”“怎么做”?首個國家標準明確了
- 3-31·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指導建設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 3-24· 從服務升級看鐵路高質量發展密碼
- 3-10·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3-3· 鐵路服務升級,助力旅客美好出行
- 2-24· 外貿企業開啟“忙碌模式” 外貿進出口一派蓬勃景象
- 2-20· 大盛智慧供應鏈:深耕供應鏈領域,以專業鑄就卓越
- 2-20· 大盛智慧供應鏈:精準高效,打造電子元器件供應鏈一站式服務
- 2-12· SG 控股集團宣布收購鴻霖全球運輸公司股份,拓展全球供應鏈與物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