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安全:隱私面單不能止于快遞領域
應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公民信息安全保護法,通過建立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補償和懲罰機制,設置監督機構等方式,為個人信息上一道保險閥。
快遞包裝可以回收利用,誰知道快遞單竟然也有“回收利用”的可能。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指出,快遞單已成信息泄露的重要載體。近期,順豐、菜鳥、京東等多家物流平臺和快遞企業加速推出隱私面單,為個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11月16日《人民日報》)。
不可否認,全面推行快遞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保證郵件更安全,但這對社會來講,增加了一定的成本。比如,消費者不得不向快遞員、快遞企業及他人泄露個人信息。如此語境下,快遞企業試行隱私面單,包裹上隱去客戶真實姓名和電話等關鍵信息,不僅彌補了快遞實名制的一些漏洞,而且能夠避免消費者泄露個人信息。特別是,這種針對個人隱私的細節性保護,體現了快遞企業的一種責任擔當。
事實上,在對個人隱私的細節性保護方面,一些國家顯然走在了前面。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就源自于美國。在美國一些州,居民每天早晨扔在門口的垃圾袋,只能由垃圾處理公司的專用卡車運走,任何人如果未經許可,擅自搬運或打開垃圾袋,均有可能面臨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起訴。因為垃圾袋中常常難免會包含信用卡收據、電話和購物賬單、藥品和避孕用品空盒以及私人信件等大量的隱私信息。
日本政府同樣注重提高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已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例如,過去日本人在邀請人參加活動時,習慣讓受邀請人用明信片的方式回復是否出席,主辦方在邀請信中夾一張印好回信地址的明信片,收信人需在明信片的背面選擇出席與否,再填上姓名、單位和住址等。如今,許多主辦方會隨信附上一張和明信片尺寸相同的單面帶不干膠的紙板,并提醒收信人填寫完明信片后用紙板覆蓋。
可見,推行隱私面單,不能止于在快遞行業普及。換言之,今后各類隱私面單,應成為服務行業的一種標配。同時,我國應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公民信息安全保護法,通過建立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補償和懲罰機制,設置監督機構等方式,為個人信息上一道保險閥。再者,應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問題制定詳細規定。在信息采集的源頭方面,應對采集主體設定門檻,規定其必須事先履行核準和登記程序等。另外,也要實行群防群治,完善舉報機制,強化懲戒措施,提高違法成本。
- 4-28· 鐵路安全“護苗”顯擔當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指導建設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 3-10· 破除“信息孤島” 16個城市開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9· 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大對5G頻率資源的支持力度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1-11· 電子信息制造北方基地 逐浪數字藍海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