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城市物流:廣州貨運量居首 成都等地增速快于京滬
有這樣一種說法:每一臺蘋果電腦依賴于全球700多家供應商提供產品服務,每一杯星巴克咖啡都依靠19個不同國家提供原料。一個城市的物流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該城市對資源要素的吸附能力,以及能夠利用的市場范圍。
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前幾年10%以上放緩至當前個位數增長的背景下,國內主要城市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的投資卻毫不吝嗇。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物流相關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投資額達到53628億元,同比增長9.5%,高于當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1%的增速。
昨日,記者詳細梳理多地統計數據發現,熱點城市物流板塊表現亮眼。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物流樞紐城市去年在物流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1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達到20%。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等地后發優勢明顯,物流業增加值增速超過京滬。
節點聚集:穗渝滬貨運量位居全國前三
隨著國內城市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越來越深入,未來城市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便是物流承載能力和物流效率的競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優化物流空間布局,一場物流“競賽”正在國內主要城市間悄然展開。
最直觀的數據是貨運量指標,2016年,在4個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中,廣州、重慶、上海貨運量位列前三,分別達到11.2億噸、10.7億噸和8.9億噸。另外,廣州和上海2016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生產值分別達到1377.42億元和1160.27億元,均高于其他城市。
從廣州、重慶、上海三地區位來看,它們均位于關鍵性交通樞紐,是貨物運輸的中轉地。同時上海和廣州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中位居前列,重慶也是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城市,三個城市本身具有很強的資源吸附能力。
此外,在其他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天津、成都、武漢、寧波、南京、深圳、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2016年貨運量均在2.5億噸以上,均具備輻射全國的物流能力。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布局,并提出建設北京—天津、上海—蘇州、寧波—舟山、廣州—佛山、深圳、重慶、成都、昆明等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以及石家莊、太原等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目前貨物運輸向中心城市或樞紐城市聚集的特點也在凸顯。如果粗略計算比較,2016年,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以及成都、深圳等12個副省級城市(濟南、長春、大連未公布數據)貨運量之和達到約71億噸。去年全年,我國貨物運輸總量440億噸,上述16個城市貨運量約占到全國總量的16%。
空間轉移:成都武漢物流業增速超京滬
除了貨運量和增加值外,從倉庫面積也可稍窺城市物流競爭能力。據仲量聯行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二季度,上海、天津、成都、深圳4個城市已建成高標準物流倉庫面積分別達到642.1萬、338.7萬、294萬、290萬平方米,位居主要城市前列。
廣州、北京緊隨其后,已建成高標準物流倉庫面積分別是209萬和202萬平方米,其余副省級城市多在200萬平方米以下,個別副省級城市在100萬平方米以下。
倉庫供應面積直接影響到貨物儲存費用,在物流降成本的背景下,倉儲成本低也能帶來競爭力增強。仲量聯行數據顯示,上海、天津、成都、深圳、廣州、北京、沈陽、重慶、青島、南京、武漢、西安、寧波、杭州這14個城市高標準物流倉庫平均價格為0.97元/平方米/天。
但價格級差已經開始顯現,截至2017年二季度,在倉庫供應面積充足的天津和成都價格分別為0.9和0.8元/平方米/天,而由于地價較高等因素,深圳、上海、廣州、北京四個城市倉庫價格已經分別達到1.4、1.3、1.2、1.2元/平方米/天。
一般而言,隨著這些城市倉儲成本上升,中轉性貨物的儲存可能會更多向周邊倉儲價格更低的城市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海貨運規模位居前列,但是2016年也同比下降了2.8%。“十二五”期間,上海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6%,北京市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幅10.8%。
相比之下,成都、武漢在“十二五”期間物流總額和增加值增速均快于上海和北京。成都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16.3%,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武漢市社會物流總額也年均增長13.6%,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
瞄準未來:多個城市明確物流發展目標
貨運量、倉庫面積、增加值等指標代表過去或當前的物流競爭力,那么在物流領域的投資則預示著城市未來的物流競爭能力。據了解,物流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政等多個領域,在熱點城市中,該領域產值一般占到城市GDP的5%到7%左右。因此,在物流業上的投資既有利于當前城市經濟增長,又能夠通過提升物流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2016年,全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5%。而在上述主要城市中,物流方面的投資積極性頗高,投資增速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北京、上海、廣州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995.6億元、944.86億元和807.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17.2%、18.9%和20.2%。
另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總體水平的城市還包括深圳(12%)、西安(16%)、成都(10.1%)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城市競爭也將很大程度決定于城市物流水平的高低。武漢市在其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國際及地區直航航線達60條以上,航空貨郵吞吐能力達50萬噸,中歐班列(武漢)雙向常態化運營,中歐班列(武漢)、國內城市“五定班列”數量、運量“雙倍增”。
相比而言,成都、重慶的物流業“十三五”規劃更加雄心勃勃。
成都提出,到2020年,航空貨郵吞吐量超過110萬噸,其中國際貨郵量15萬噸以上;國際(地區)航線總數達100條以上,其中直飛航線70條以上,“蓉歐+”國際鐵路貨運班列年度開行量達2000列以上,每年新增公路貨運班線15條以上,城際公路貨運班線總數達400條以上。
重慶也提出到2020年,貨運量要達到15億噸,這一目標比2016年數據高出約50%,航空貨郵吞吐量到2020年要達到100萬噸,該指標是2015年的3倍。
另外,在布局物流規模增量翻番的同時,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均在其物流業“十三五”規劃中提到通過優化空間布局、打造智慧綠色物流等方式提升物流效率。
- 4-28· 北京至廣州快速多式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一周年
- 4-14· 鐵路貨運拓展半徑,賦能經濟新發展
- 4-14· 鐵路貨運半徑不斷拓寬
- 3-31· 廣州推出千余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 3-31· 廣州港航道數字化升級改造示范工程啟動
- 3-24· 鐵路貨運量增長詮釋中國經濟的韌性
- 3-20· IQAX eBL集成 CargoWise:助力貨運代理實現數字化升級
- 3-17· 首個城市超級智能體落地武夷山 解鎖智慧城市新高度
- 3-3·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
- 2-17· 廣州地鐵跨省運營 麗江雪山觀光火車今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