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首發智慧物流指數 全國快遞量飽和點在哪
“智慧物流與大數據結合,加速著物流升級,未來這種動力受需求量影響,后勁很大,今年預計每天的快遞量將超過1億件。”
這是菜鳥網絡CTO王文彬在3月27日,今天交通部科學研究院、菜鳥網絡與阿里研究院舉辦的《2017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做出的包裹量預測。
在此次發布會上,報告揭示了2016年智慧物流應用熱點、未來智慧物流的瓶頸和發展趨勢。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首次發布了智慧物流指數,對于國內物流行業發展智慧程度有了一個坐標定位,引導行業的走向。
“雙11”提高25%的履約能力
“智慧物流的應用已對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在會上介紹。
他認為從三個方面的詳細數據可以看出智慧物流在未來物流服務提升上的作用。
① 提高履約能力。首先以“雙11”為例,這個電商快遞行業最大的盛事,智慧物流對其的提升效用非常顯著。原先2015年“雙11”4.67億包裹的履約能力大約在60%左右,而到了2016年“雙11”當天訂單產生6.57億,履約能力卻提升到了85%左右,這就是智慧物流的成效。
② 提高時效。其次在降本增效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間。報告顯示,近幾年東、中、西部的時效變化受智能化影響,呈現逐年改善的態勢,僅僅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的時效指數同比減少6%、10%和9%,提升明顯,且越是偏遠地區,時效改善越是明顯。
③ 放大規模化價值。再者在區域時效上的表現也證明了其價值。目前長三角地區依然保持領先地位,上海、浙江、江蘇仍位列前三,并且總量占全國的13%。這證明了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對行業的價值,同時規模化場景也更能發揮智慧物流的應用價值。
業務數據化和數據業務化的相互轉化
楊健觀點認為:跨界共享、數據業務化、可持續性發展成為2016年智慧物流領域的熱點問題。
① 熱點一:跨界共享。跨境共享上主要體現在多式聯運、供應鏈金融、末端共享、智能分倉、無車承運方面,其本質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物流元素整合,達成交易成本降低。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對此表示,這些大數據應用引導物流變革和創新,帶來的是物流先行。
例如,其中智能分倉上,通大數據預測提前預判貨物配送,安排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備貨,物流由此產生了巨大的模式變革。
② 熱點二:數據業務化。業務數據化和數據業務化一直是影響著物流快遞行業。
業務數據化比較好理解,也是目前行業內普遍在積累的,所有的商業行為都能成為數據源,把所有供應鏈環節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從而打通各環節實現在線化,例如電子面單這種物流透明和有效銜接大大提升了業務效率,幾乎是所有物流企業都能體會到的成果。
但數據業務化是更進一步的概念,也是未來需要著重關注的方面,是指將數據產品開發應用到具體業務上,例如智能打包算法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對行業的變革作用。
③ 熱點三: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有物流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甩掛運輸降低單位能耗;新能源物流下改進城市配送;綠色包材。
這個方面有幾個數據比較惹眼,例如“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啟動的甩掛運輸試點項目帶動平均單位運輸成本和能耗強度下降10%-20%,節約燃油17.8萬噸;菜鳥啟動的綠色聯盟要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量362萬噸,50%的電商包材替換為綠色包材。
智慧物流指數首發:40.9
① 剛剛走出起步階段。楊健在發布會上發布了一套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展指數。
根據其表述,智慧物流發展指數主要有數據基礎設施指數、數據化發展指數、智能協同發展指數三個一級指標。
其中包含了國內物流數據完備率、跨境物流數據完備率、電子面單普及率、智能路由分單率、末端協同率、物流云利用率等內容。
而據此得出的數據可以分為4大階段,0-30為起步階段、30-70為快速發展階段、70-90為相對成熟階段、90以上則是相對完善階段。
“智慧物流發展指數去年的平均值大概是40.9,這意味我們處在四個階段里的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已經邁過了所謂的剛起步的階段。”楊健介紹。
② 短板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其觀測,在一級指標中,國內智慧物流的數據基礎設施指標只有18.8,成為最短板。此外,2016年12月末端協同率為9.4,顯示末端協同為行業瓶頸。跨境物流詳情數據完備率指數僅為13.5,原因是跨境涉及多方協同合作,數據獲取難度較大。
這也意味著行業痛點仍在,物流要素有待加強連接。信息聯通是智慧物流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物流業信息化程度整體不高,全國7000萬家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之間缺乏信息互聯互通,“信息孤島”現象突出。
王文彬對此評價表示,這種短板同時也是機會,未來共享協同會是出路。
快遞業是否存在一個飽和量?
在會上,王繼祥也拋出一個行業疑問:中國預計未來年快遞業務量可能達千億,那么是否也存在一個上限和飽和量呢?相信不少人也存在這樣的疑惑。
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記者就此也向王文彬求解:“電商包裹未來幾年會有20%—30%的增長,今年預計會突破日均1億包裹。接下來幾年可能到2億包裹一天。飽和量是一個因素,但最大的因素是如何做好天量之下的優化。”
其認為不僅要考慮飽和量,更多是考慮優化和智慧化。“如果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在倉儲周圍200公里內配送的話,其實相對成本是非常低的,這種情況下2億包裹還是5億包裹,其實對于整個社會的成本增加影響并不大,只要能夠預測這些貨物在那幾個區域倉儲提前備貨就可以。這才是全局化,是智慧物流”。
這意味著,因為電商業務量或者是運力限制,會讓電商物流存在一個飽和上限,至于多少目前還不確定,但更重要的是,隨著物流智慧化發展,能夠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運用來提高這個飽和上限,這時候飽和量的意義就會打折,符合智慧物流發展大勢的企業能有更大潛力。
全國包郵化是否還會延續?
① 全國包郵延續。對比2016年報告和今年的報告,可以明顯觀測到,全國包郵這樣的概念不再受重視,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全國包郵不可持續呢?
根據國際快遞服務來看,更多呈現出服務分層和增值服務受認可的趨勢。如此說來,快遞服務應當是越來越規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有時效、同樣也是越來越貴的。這對享受慣了包郵服務的中國消費者就有了擔憂。
王文彬對此解釋,認為包郵服務會變化,但會延續。
“未來的物流快遞,肯定是服務分層,但會有一個基礎服務,可能是3天,但不像現在這樣沒有確定性,只是成本是相對低,這種就可能包郵。”
② 可能學習亞馬遜會員服務。但對于時效性和確定性產品,因為有增值性服務,他認為消費者會越來越愿意為此買單。目前受電商物流平臺性競爭影響,更多是單一產品競爭,未來會出現差異化產品,行業更加健康。
但他也提醒,包郵并不代表是免費,“至少要讓快遞企業有利潤”,一般商品價格已經把倉儲和郵費算入,未來也會延續。
但未來的包郵變化可能是會員體系。王文彬稱可能會推出類似亞馬遜這樣的會員包郵服務,物流配送不再是一個獨立環節,而跟整個商品生產聯系在一起,與前臺訂單和銷售捆綁,商家等可以更精準預留物流成本,消費者少更多瑣事。
- 6-9· 快遞新規實施在即:全鏈條治理引領綠色轉型新賽道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3· 大盛智慧供應鏈:一站式進口解決方案,滿足電子元器件行業需求
- 12-3· 大盛智慧供應鏈推出進口報關供應鏈金融服務,驅動企業降本增效
- 7-29· 菜鳥無人車已經獲得一批訂單,并已上路運行
- 10-30· 多家知名品牌走進菜鳥倉配一線,菜鳥開啟雙11物流全鏈路檢驗
- 10-19· 上海浦東郵管局走訪調研菜鳥驛站校園智慧物流模式
- 10-30· 菜鳥智谷產業園正式開園!入駐企業可享受“城區+園區”雙重政策扶持
- 10-18· 菜鳥“新能源朋友圈”持續擴大,已拓展通威等十余家頭部廠商
- 8-28· 數字引領 智慧賦能——2023智慧港口大會將在天津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