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淮”抱綠金 辭“舊”迎“新”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提起淮北,“一白一黑”兩張名片總被提及:“白”即白酒,“黑”則原煤,后者曾占據當地經濟總量80%以上,淮北人曾自嘲,“除了煤和酒,什么也沒有”。2009年,淮北市被列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當“老”技術無以承載當今新“百態”,“老”資源難以支撐城市新“百業”,轉型便是出路。
近年來,淮北市不斷推進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逐漸甩掉生態環境“舊包袱”,迎來經濟發展“新業態”,煤化工產業鏈不斷延伸,鋁基、炭基、硅基、生物科技等逐漸成為主導產業,讓“一白一黑就是淮北”的刻板印象悄然改變。
“城市傷疤”“美顏”記
綠金湖靜默,觀城市發展,圓夢島昂首,盼夢想實現。
2月10日,記者走進綠金湖,登上圓夢島,徜徉在玫瑰廣場、漫步在圓夢臺前,發現不少市民紛紛拿出相機,在“淮北大相框”前駐足留影。或許他們也未曾想到,本沒有湖的淮北城,“美顏”后,竟如此美麗。
“這里曾是個采煤塌陷區,雜草叢生、水質很差,是淮北的一塊‘生態’傷疤。”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朱成文說,“2016年4月,綠金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開工,政府投資22.24億元,治理面積3.61萬畝,這也是國家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五年時間,地下水上升、雨水集聚、地表水匯集,讓原本的塌陷區泛起了清波,成為水域面積1.16萬畝,總蓄水庫容3680萬立方米的人工內湖。未來,綠金湖還將升級,將逐步成為以生態修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城市中央公園,淮北人“擁湖發展、向水而居”的夢想正被照進現實。
自綠金湖公園一路向東,便是泉山。記者可見,原本裸露的山體被“綠衣”所披,人工瀑布從山體直瀉而下,引出一道白虹,走進再看,觀景棧道沿山鋪開,還在修建……
“因采石原因,這里也曾山體裸露、景觀破壞。”泉山所在的淮北市烈山區常務副區長李響告訴記者,淮北的山多為石質山,不宜造林,為有效恢復礦山生態,淮北人立下愚公志,代代來相傳。“功夫不負有心人,治理過程中,我們終于趟出了一條綠色路徑,采用‘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壯苗栽植、多級提水、培大土堆、覆蓋地膜、修魚鱗坑’的七步造林法,讓石頭縫里也能長出參天大樹。”
泉山宕口治理項目
廢棄地變成“聚寶盆”,塌陷區長出“生態花”,這些變化實屬不易,要得益于淮北市利用“水”與“地”自然優勢,逐步摸索出“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的綜合治理模式。
截至2022年底,淮北市治理采煤沉陷區面積約21.9萬畝,治理率達51.5%,總投入資金約157億元,淮北人迎來了“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新形象,也讓全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有了新選項。
傳統產業“迎新”記
美麗畫卷漸次開,產業振興繪新彩。新年伊始,淮北大地,工廠車間,除了匆忙的身影,還有“迎新”的氣息,迎的不僅是新年新征程,更是產業轉型升級后的新希望。
近年來,動力電池、儲能行業快速發展,布局電池鋁箔市場成為不少鋁加工企業的選擇。走進位于濉溪經開區的中基電池箔科技公司,車間內,幾臺從德國進口的高水平鋁箔軋機正快速運轉。
作為濉溪縣進入該賽道的代表企業之一,中基電池箔科技公司已陸續進入多家知名電池企業供應鏈體系。“今年的電池箔訂單量正穩步增長,產品供不應求。”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擴大產能,2022年6月,公司新建了兩條鑄軋生產線,同時,投資5億元的三條鋁箔軋生產線預計可在今年4月建成,投產后,公司將擁有8條鋁箔生產線,實現40億元的年產值。”
無獨有偶,離中基電池箔公司不遠的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也是生產正酣。董事長梁穩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高精度雙零箔、環保家用箔等鋁加工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數碼電池、新能源汽車、空調制冷等多個領域,目前訂單已排到兩個月后了。”他介紹道,今年公司將力爭實現產銷23萬噸,計劃實現營業收入50億元,并將結合實際,在箔軋、冷軋車間研發出適合客戶和市場的新型新產品。
不斷做大做強的兩家企業,正是淮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淮北正追逐城市發展新動能,打通內循環,加快從“一煤獨大”向“五群十鏈”的蝶變。力爭在2025年,建成陶鋁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和精細化工、綠色食品和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建材等5個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陶鋁新材料、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等10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據悉,2022年,淮北市“五群十鏈”產業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約60%,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新能源產業鏈產值增速分別達13.6%和36.8%,淮北陶鋁新材料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基地、淮北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產業基地獲批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
老城古街 “變形”記
“古濉重光凝曦聚瑞氣,新筑又聳挹翠展宏圖。”濉溪古城門前,大幅春聯還在傳遞春節的喜慶,記者傍晚來到這里,正巧趕上開始不久的夜市。
走進凝曦門前,踏上石板街,沿著650米長,5-7米寬的石板路走下去,鼻尖皆是煙火氣息。在商販們的簇擁下,古街依舊是那市井街巷,依舊是那熟悉味道,依舊是那鄉音笑語,在“古”“今”元素的穿插交錯中,給人添了一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慨。
歲月不語,唯路有聲,一段古街“變形記”,用時光方式在此封存。
“這條古街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當時沿街有100余套門面房屋,也曾熱鬧非凡,也可算是這里的‘中央商務區’。”濉溪縣古城工作人員張瑤介紹道,抗日戰爭時期,古城里石板街遭到日寇焚燒,淮海戰役時又有飛機轟炸,造成這里青石板破碎凸起,房屋斑駁蕭瑟,古街幾度險些被歷史長河所淹沒。“近年來,政府經過研究,創新性地提出分區保護開發思路,保留街巷肌理,除少數房屋使用現代材料修葺外,大部分保持原貌。”
“我們在老街核心保護區范圍保留了這里‘一街八巷’的尺度格局,也對歷史建筑進行了修繕,目前正通過新舊碰撞,在風貌協調區致力打造時尚水街新業態。”張瑤表示,春節期間,濉溪古街訪客量達40萬人次,時尚水街也已有百余家商戶入駐,預計今年“五一”前后對外開放。新年新氣象,古街故事新。現在,濉溪古城已踏上打造濉溪文化走廊中心的新征程,未來這里將成為周邊群眾又一打卡熱門地。(記者 孟一凡 段玉)
記者手記: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國之大事、民生大事。采訪過程中,淮北群眾紛紛表示,家鄉的變化聞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
“我們的城市更宜居了,作為淮北人,我很欣慰,也相信淮北的未來會更加美好!”面向綠金湖,李彰輝老人笑著說。
誠哉斯言,淮北的蝶變,不僅在生態環境,還有營商環境。
2022年以來,淮北持續深化“一改兩為”,聚焦營商環境18個重點領域,全力為企業辦好水、電、燃氣、蒸汽、能耗、用地、用工、融資和生活配套“九件實事”,千方百計補齊要素短板,為市場主體減負擔,增動能。
曾幾何時,提起淮北,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常被提起,淮北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當地人心中的“痛”。即便現在的淮北市與晏子口中的淮北概念不同,且按下不表,看如今,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淮北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環保,以朝氣蓬勃的姿態興產業,擺脫“舊思維”,建功“新偉業”,將一幅“橘生淮北更勝橘”的嶄新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