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喊話馬云的同時 京東卻在用菜鳥網絡送貨
前幾天劉強東在做客央視的《對話》欄目時又發表了不少“重磅”言論。他稱馬云為第一對手,并表示有足夠時間,京東會超過阿里,甚至還宣稱“菜鳥網絡會榨干快遞公司”,強調很看好沒加入菜鳥網絡的順豐,堅信“將來只有順豐能長期獨立生存并擁有很好的利潤”。
隨后,菜鳥網絡發言人回應:“能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明劉強東真的不懂什么叫平臺共享。順豐和菜鳥正在各方面展開積極合作,豐巢自提柜信息就已經全面接入菜鳥系統。”
此次京東和阿里之爭,表面上看是因為菜鳥網絡接入的快遞公司與京東在業務上產生重疊,觸及了京東的利益。實質上,與其說是雙方快遞業務之爭,不如說是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PK。
馬云想通過菜鳥網絡打造一個智慧物流體系。從這張圖中可看到,馬云希望打通的快遞、倉配、末端、跨境、農村物流五大網絡體系已初具雛形。成立三年,菜鳥網絡已經發展了約18萬個物流快遞網點,并引進了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
不過,在菜鳥網絡“江湖”中,順豐一直算一個“異類”。它不僅缺席了“第一屆快遞江湖大會”,也沒有加入菜鳥聯盟。坊間傳言,馬云曾多次想約見順豐CEO王衛卻遭到拒絕。
通過用飛機運快遞、將代理加盟制改回直營模式等做法,順豐一舉將“四通一達”甩在身后。而“四通一達”等平臺接入菜鳥網絡的行為,也被外界解讀為抱團對抗順豐。
今年3月,阿里聯合數十家合作伙伴,成立菜鳥聯盟。巧合的是,當日天貓宣布取消商家的“順豐包郵”服務,這一做法一度被外界解讀為菜鳥不再需要順豐了。此后菜鳥辟謠:此事主因是合同到期,順豐要求下線該標志。
成立菜鳥聯盟后,菜鳥從合作者一躍成了規則制定者。凡加入菜鳥聯盟的物流公司,都必須遵守當日達、次日達、定日配送、夜間配送、送貨入戶、開箱驗貨、上門取退等標準。
盡管此前馬云在不同場合曾多次強調: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也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但一些快遞公司始終擔心有一天被菜鳥取代。事實上,快遞企業對菜鳥網絡是又愛又怕。
去年5月,在圓通獲得阿里等公司的數十億元投資后,快遞行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家都開始尋找新勢力。順豐、韻達、圓通、申通等多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借殼上市。
是否入股菜鳥網絡卻讓快遞公司陷入兩難。由于阿里和菜鳥網絡在股權上擁有絕對話語權(目前阿里通過天貓注資21.5億元,占股43%,“三通一達”等五家快遞公司出資5000萬元,僅占股1%),因此,快遞公司在入股之后依然很難與巨頭在資本上進行抗衡。但好處在于,背靠阿里這顆大樹,它們有機會在電商市場分一杯羹,如果不參與則很可能會被邊緣化。
2013年的時候,馬云曾說,他的夢想是10年后,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網上購物,24小時內即可送達。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整個快遞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以京東為例,這家公司通過自建倉儲,將貨物搬運減少至2步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自建倉儲打通供應鏈物流體系之后,京東實現了“今日購今日達”。
但自建倉儲也非常燒錢。在50個城市搭建了213座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的倉庫后,京東燒掉了約二三十億元。去年,京東的賬面虧損達到94億元。目前京東有6萬名快遞員,按馬云的說法,如果未來10年國內每天產生3億包裹,未來京東需養活100萬快遞員。這對京東將是不小的挑戰。
國內的快遞業競爭激烈,目前處于無序狀態,這很正常。不論是阿里模式,還是京東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劉強東將馬云當做對手,堅信京東會超過阿里。而菜鳥的競爭對手則是新的共享經濟物流模式。
這場較量未來的結果會怎樣?馬云和劉強東都給出了必須“拼價值和服務”以及“做全球最好的用戶體驗”的答案。這次他們的看法倒是出奇一致。有意思的是,事實上,目前京東開放平臺的一些商品,已經在用菜鳥網絡的服務送貨了。
- 7-29· 菜鳥無人車已經獲得一批訂單,并已上路運行
- 10-30· 多家知名品牌走進菜鳥倉配一線,菜鳥開啟雙11物流全鏈路檢驗
- 10-19· 上海浦東郵管局走訪調研菜鳥驛站校園智慧物流模式
- 10-30· 菜鳥智谷產業園正式開園!入駐企業可享受“城區+園區”雙重政策扶持
- 10-18· 菜鳥“新能源朋友圈”持續擴大,已拓展通威等十余家頭部廠商
- 8-10· 讓物流基礎設施管理數智化,菜鳥地網簽約河北高速集團
- 8-9· 打造綠色可持續產業園樣本,菜鳥云谷獲浙江首個SITES金級認證
- 7-24· 西安華協醫藥入駐,菜鳥地網醫藥行業解決方案再發力
- 7-17· 菜鳥航空地服攜手北京聯創,上線航空貨運預安檢系統
- 10-30· 菜鳥集團與乖寶寵物簽署合作,提供“麥富迪超級工廠”核心數字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