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出臺
“到2035年,實現全球主要城市快速通達,省內省外互聯互通,市級節點立體暢達,縣級節點高效互聯,鄉鎮節點有效覆蓋,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貨物流圈’。”近日,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安徽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提出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
重點建成“兩個圈” 提高出行全鏈條便捷度
經過近年來的大力建設,安徽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綜合交通網絡布局仍需完善,連通滬蘇浙以及中原、山東半島等周邊城市群的對外運輸通道有待強化,省內區域、設區市之間短直連通和網絡韌性有待增強。
根據當前實際,《綱要》將安徽“兩個圈”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是指合肥都市圈1小時通勤,合肥到省內其他設區市、設區市到所轄縣1小時通達,長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鄰省省會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安徽123快貨物流圈”是指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兩個圈”建成后,安徽享受快速交通服務的人口比重將大幅提升,基本實現設區市行政中心30分鐘上高鐵、45分鐘到機場,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高速公路、45分鐘上鐵路,全國重點鎮30分鐘上高速公路,鄉鎮15分鐘上國省道;中心城區至綜合客運樞紐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綜合客運樞紐之間公共交通轉換時間少于1小時,旅客出行全鏈條便捷程度顯著提高;全省運輸結構不斷優化,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
綜合立體交通實體線網 總規模達5.8萬公里
根據《綱要》,安徽省內及周邊城市節點按照交通運輸需求量級劃分為三類:合肥、南京、杭州、武漢、鄭州、南昌、濟南等省內和周邊主要都市圈作為主骨架連接的主要節點,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等作為主骨架連接的重要節點,省內其他城市作為主骨架連接的一般節點。
《綱要》提出,按照“主軸”實現主要節點間連通,“走廊”實現重要節點間、主要節點與重要節點間連通,“通道”實現一般節點與其他節點連通的原則,綜合考慮節點間的交通聯系強度,打造“4軸5廊6通道”的安徽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安徽將重點打造京港澳、武合寧、沿江、鄭合杭4條綜合性、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軸,強化安徽省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之間聯系;建設沿淮、商阜景、連蕪黃、寧洛、徽杭5條多方式、多路徑、便捷化的交通走廊,促進皖北、皖西、皖南等區域一體化發展;建設徐阜武、鹽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黃6條交通通道,增強國家、區域通道在安徽省內過境服務能力。
到2035年,安徽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預計達到5.8萬公里(不含空中航路、郵路里程)。其中,鐵路1.1萬公里、公路3.6萬公里、干線航道3300公里、油氣管道干線網8500公里;內河港口達到16個,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1個,區域級及以上郵政快遞樞紐達到16個。
建設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樞紐是綜合交通的核心。根據《綱要》,安徽將重點建設由樞紐城市、樞紐港站構成的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實現不同運輸方式高效轉換、區域和城鄉交通一體銜接,建設包括“1+5+10”的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70個綜合客貨運樞紐港站。
“1+5+10”是指將全省16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劃分為3個層次,其中,“1”是指將合肥培育成一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第二層次是打造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5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第三層次是建設10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是此次規劃的重要內容。安徽將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推進與蘇浙毗鄰城市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銜接;統籌規劃建設省際通道,消除省際“斷頭路”,暢通省際航道;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互利共贏的長三角樞紐集群,協同推進港口群、機場群建設,打造交通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據此,安徽將重點強化與滬蘇浙地區對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設,最終形成連通江蘇的鐵路達到18條,高速公路省際出口達到28個,干線航道達到8條;形成連通浙江的鐵路6條,高速公路省際出口8個,干線航道1條。
- 6-9· 安徽省對新獲批的5A級物流企業、5A級網絡貨運企業等安排給予一次性獎勵!
- 6-9· 安徽省對新獲批的5A級物流企業、5A級網絡貨運企業等安排給予一次性獎勵!
- 6-6· 安徽支持金融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 5-27· 安徽東至經開區:創新驅動,打造綠色發展園區樣板
- 5-27· 安徽4280萬畝小麥收成如何?總產有望創歷史新高
- 5-26· 安徽省物流指標持續向好 保通保暢取得積極成效
- 5-16· 安徽:金融政策為科創企業送來“及時雨”
- 5-12· 一季度安徽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310.5億元
- 5-9· 安徽:免租政策助中小微企業解困
- 5-2· 安徽“六招”推動鄉村生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