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助力兵員輸送提速
重慶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力兵員輸送提速——
巴山蜀水感受“中國速度”
講述人:楊吉山
1983年10月入伍,1997年10月退伍轉業,2001年進入重慶萬州區人武部負責油料管理、車輛保障等工作。
初冬時節,開車行駛在去萬州區高峰鎮大寨村回訪新兵家人的路上,一條條直達村民門口的水泥公路映入眼簾,如白玉般平整的路面沒有一絲顛簸。回想起13年前我陪征兵工作組來這時,那道鑿在懸崖峭壁上的堰溝竟是村里進出的唯一通道。
2005年11月,我們一行3人去大寨村為一名政治條件兵做政審。初雪過后山里寒氣襲人,上午8點我們開始翻山越嶺。來之前就聽村民說堰溝不好走,直到它出現在眼前,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懸空200余米的懸崖石壁上開鑿出40厘米寬的水渠,水渠邊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只腳掌的寬度。我們3人硬著頭皮,手撐著巖壁開始在堰溝邊緣挪動,800余米的堰溝,硬是走了一個半小時,政審結束回到鎮上已是下午6點多。
過去,巴渝大地上的一道道“天塹”在我眼里就是征兵運兵路上的“綁腿沙袋”。我曾聽叔叔講,上世紀70年代他應征入伍時的場景。當時,重慶向部隊輸送新兵主要靠水路,“長江的咽喉”巴陽峽是必經水段,正值枯水期的巴陽峽最窄處只有80余米,行船通過需要4個小時。船到達武漢后,繼續北上需要換乘悶罐火車,車上沒有座位,休息只能打地鋪。1983年,我入伍時雖然不再乘坐悶罐車,但輾轉水路、陸路,到部隊還需要一個星期。
近年來,隨著重慶構建了“一干兩支”內河航運網、“一樞紐八干線”鐵路網、“三環十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一大兩小”機場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征兵送兵的進程也仿佛裝上“快進鍵”,奮力追趕“中國速度”。萬州高鐵開通后,主城周邊的區縣直接將新兵送到萬州高鐵站,即便是到比較遠的西北阿勒泰或東北長春,最多只需3天時間。
今年9月,萬州的一批新兵從高鐵站出發去成都,全程只用了3個半小時。那天下午,新兵吳俊龍坐在干凈敞亮的動車上感慨地說:“以前爸爸當兵時,輪船、火車要坐上幾天幾夜,現在我們只需半天就能從家直達部隊!”除了鐵路運送,不少部隊還會直接“打飛的”接送新兵。我在新兵鐵路運輸計劃安排表上看到,今年重慶通過航空、高鐵運輸的新兵比例達40%。
回訪新兵工作結束后,我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聽著廣播里播放的“重慶將開建渝昆高鐵、渝湘高鐵、渝西高鐵等6大高鐵線路,構建‘2小時高鐵重慶’”的新聞,回想這些年重慶交通提速助力兵員輸送增速的歷程,心中不禁為“中國速度”歡呼喝彩。
- 4-7· 商業化提速 低空經濟“飛”出消費新天地
- 3-31· 上海正構建“嗅覺經濟”生態圈
- 3-31· 重慶:大橋有大腦 智能更高效
- 3-31· 重慶綦江:廢棄車間“長出”3億元新產值
- 3-31· 重慶鄉村產業振興將迎萬名“金白領”!
- 3-31· 重慶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藥品配送通道開通
- 3-31· 交通運輸部推動公路“一張網”出行服務數字化建設
- 3-24· 交通惠民新范式傳遞軌道上的民生溫度
- 3-17· 重慶:完善“兩鏈”推動科技創新
- 3-10· 福建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項目最高可獲75%中央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