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光:粵港澳三地齊發力,大灣區建設呈新貌
距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已經過去一年有余,人們格外關注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個法律制度”環境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展情況。一年多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事實證明,粵港澳大灣區藍圖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大灣區建設正顯出勃勃生機。
共奏“一帶一路”新篇章
6800萬常住人口、5.65萬平方公里廣闊天地,由珠三角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組成。地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群以及香港、澳門深度融合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一帶一路”最重要的門戶樞紐。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眾多、地域寬廣、經濟腹地遼闊,在中央政府關懷、支持下,2017年廣東對港澳進出口額、實際吸收港澳投資和對港澳投資分別占全省的17.3%、82.8%和57.5%。目前,粵港澳地區生產總值已超越舊金山灣區,再加上深圳等城市引領的創新經濟精彩紛呈,無疑已是世界上最具想象空間與發展潛力的第四大灣區。
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穗莞深城際軌道、深中通道、虎門二橋、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等大型交通工程陸續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1小時生活圈”,可與三大世界級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媲美。特別是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僅能夠分享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而且經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占得發展先機。伴隨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走向“一帶一路”,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在高端服務業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共同尋求“一帶一路”的廣闊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粵港澳三地緊密分工合作、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度集聚,區位優勢明顯,自然環境優越,初步擁有國際超級大港、商貿樞紐、科技創新、知名高校、國際金融服務能力等五大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參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南沙、前海、橫琴進駐港澳資企業分別達1700家、8000家、2800家;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基地建設加快,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868家,其中國家級110家。粵港澳大灣區還擁有世界級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產業群,具備成為全球一流灣區的競爭力。以香港、廣州、深圳為“三核”的城市群,已在產業和功能分工上形成秩序,被世界銀行報告評為“東亞最大的城市連綿區”,形成了“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多元制度格局,為對接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靈活的制度安排。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級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產業群,具備成為全球一流灣區的競爭力。但目前存在空間發展差異過大、產業結構水平亟待提升,粵港澳關系亟待進一步深化等問題。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規劃和發展,大灣區建設應注重城市間的合作分工,發揮要素集聚和空間集中效應,提升灣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必須堅持世界標準,充分發揮要素集聚和空間集中效應,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國際一流灣區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
粵港澳灣區建設亟待制度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境內的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城市組成。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巨大城市群,也是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城市群,這11個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相當于世界上第十大經濟體。推動資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是焦點但是在大灣區內,鑒于“一國兩制”的復雜性和城市之間的嚴重分割,當下最急迫的問題,也是面臨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在國家層面建立有效的協調機構,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實現國家的資源整合并做到最優化,把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無邊界共同體”,要“在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原則下,形成共識、大膽改革,打破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隔離,直至取消邊界,打造全球一流的大灣區經濟社會共同體”。中央政府提出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規劃:第一,大灣區建設要實現灣區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實現國家層面的資源整合。第三,把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平臺。核心是要把國際多邊主義的規則內化為一國之內的大灣區自由貿易區的規則。為此,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從法律、政府、市場、社會四個層面建立一個具有約束綜合協調的機制,協調處理大灣區內的法律、稅收、金融、知識產權、社會管理等各類復雜問題。因此,可以參照京津冀一體化的協調模式,由高層組織協調機構,通過這樣一個頂層設計來達成上述方面的目標。
- 11-18· 鐵路建設量質齊升 前十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超10%
- 11-7·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機構攜手 打造中藥質量檢測認證高地
- 11-7· 多向發力 交通設備更新釋放潛能
- 10-24· “鏈”上發力,京津冀如何共造“一輛車”?
- 10-21· 重慶:建設高能聚合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樞紐
- 9-5· 粵港澳大灣區首開物流總包式全程班列
- 8-22· 發力夜經濟 安徽變“流量”為“留量”
- 8-22· 助力建設京津冀地區“1小時交通圈”
- 8-19· 海南擬建設“海南零碳島”并謀劃一批配套項目
- 8-19·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變速抽蓄工程進入機電安裝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