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電位連接是防止雷電反擊的重要措施,需將建筑物內金屬構件、電氣設備外殼、管道系統等與防雷接地系統做電氣連通。金屬門窗、幕墻龍骨等外露金屬部件,應通過 Φ12 圓鋼或 25×4mm 扁鋼與引下線焊接,焊接長度≥100mm。配電箱、控制柜等電氣設備外殼應設置專門用于接地端子,通過 4mm2 多股銅纜與就近等電位端子箱連接。燃氣管道、消防管道等金屬管線,在進出建筑物處需做跨接處理,跨接線采用 6mm2 銅纜,兩端用銅鼻子壓接并做防腐處理。等電位端子箱安裝高度為底邊距地 0.3 米,箱內端子排應標注清晰,連接導線應采用黃綠雙色接地專門用于線,線徑符合 GB 50169-2016《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施工期間接地電阻臨時檢測值≤設計值1.5倍。福建防雷工程防雷工程標準
高層建筑因其高度和垂直結構,需重點解決側擊雷防護與均壓環設置問題。根據 GB 50057 規范,一類防雷建筑從 30 米起每兩層設置均壓環,二類防雷建筑從 45 米起每三層設置,均壓環采用 40×4mm 熱鍍鋅扁鋼沿外墻圈梁敷設,與引下線焊接連通(焊接點間距≤18 米)。外窗金屬框架需通過 Φ12 圓鋼與均壓環可靠連接,每扇窗至少 2 處連接點,連接位置距窗框邊緣≤300mm。玻璃幕墻的金屬龍骨應形成導電通路,豎向龍骨每 3 層與均壓環焊接,橫向龍骨每 10 米與引下線連接,焊接長度≥100mm 并做防腐處理。屋頂直升機停機坪周邊需設置閉合避雷帶,高度≥1.5 米,與停機坪金屬護欄等電位連接,接地電阻≤1Ω。施工時需注意均壓環與外墻裝飾層的協調,避免后期鉆孔破壞結構防水。江西避雷塔安裝工程防雷工程設備石墨接地體體積電阻率≤5×10^-4Ω·m(山區適用)。
機場與航空防雷工程設計規范機場防雷涵蓋跑道、導航臺、航站樓和航空器,需滿足國際民航組織(ICAO)附件14與國內MH/T5005《民用機場防雷技術規范》。跑道燈光系統是防護重點,燈具外殼采用導電鋁合金并與接地網連接,供電電纜穿金屬導管敷設,每隔50米安裝一個路燈型浪涌保護器(耐沖擊電流≥20kA)。導航臺(如VOR、DME)需建立全頻段電磁屏蔽室,天線饋線安裝帶通濾波器型SPD(通帶范圍匹配導航信號頻率),接地系統采用“單點接地+輻射狀接地體”,接地電阻≤1Ω以抑制地電位波動。航站樓金屬屋面作為接閃器,支撐結構與引下線焊接成網格(網格尺寸≤10m×10m),玻璃幕墻的金屬框架每三層與均壓環連接,防止側擊雷影響候機區電子設備。航空器防雷依靠機身表面的導電涂層和放電刷,地面維護時需確保加油口、通信天線等部位的靜電接地裝置有效連接。機場接地網采用“水平網格+垂直接地體”組合,面積覆蓋整個飛行區,通過降阻劑將接地電阻控制在4Ω以下。防雷設計需結合機場雷電監測系統(如多普勒雷達),實現對強雷暴天氣的實時預警與航班調度聯動。
數據中心防雷解決方案數據中心作為信息系統的重要樞紐,集成大量精密電子設備,對雷電防護的要求極高。其防雷工程需從建筑本體、供配電系統、弱電系統和接地系統四個層面構建多方面防護體系。建筑本體防護除常規的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外,需加強對玻璃幕墻、屋頂通風口等薄弱環節的保護,采用金屬框架與防雷系統可靠連接。數據中心內部采用電磁屏蔽技術,對機房墻面、頂面和地面進行金屬屏蔽處理,減少雷電電磁脈沖對設備的干擾。屏蔽層需多點接地,形成完整的法拉第籠結構。接地電阻測試采用三極法(電流極間距≥5D)。
浪涌保護器配置:IEC推薦多級SPD的能量配合計算(I級≥12.5kA8/20μs),國內規范按配電系統層級(電源三級、信號兩級)規定通流容量,兩者在SPD安裝位置和退耦要求上基本一致。檢測周期:IEC建議根據風險等級動態調整(1-5年),國內規范實行固定周期(一類每年一次),特殊行業(石化、)需縮短至半年。在“”工程中,常采用“國內標準為主、IEC標準補充”的雙合規設計,如海外數據中心接地系統同時滿足GB50174與ITU-TK.27標準。理解差異并靈活應用,是提升防雷工程國際化水平的關鍵。大型油庫的特種防雷工程嚴格把控細節,杜絕雷擊事故。江西古建筑防雷施工防雷工程常見問題
古建筑施工團隊通過文獻研究與現場勘查,還原建筑歷史上的真實風貌。福建防雷工程防雷工程標準
通信基站防雷技術要求通信基站作為無線通信網絡的關鍵節點,設備密集且對雷電敏感,其防雷工程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通信基站通常位于高山、樓頂等易受雷擊的位置,需針對天饋系統、電源系統和信號系統制定專項防護措施。天饋系統防雷是通信基站防護的重點,避雷針需高于天線1-2米,形成對饋線和設備的有效保護。饋線進入機房前應做"三點接地",即饋線頂部、進入機房前和饋線與設備連接處接地,同時在饋線與設備之間安裝天饋浪涌保護器,抑制雷電波沿饋線侵入。機房外的鐵塔需與機房接地網可靠連接,形成等電位體,減少反擊風險。福建防雷工程防雷工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