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通過增加食物中的能量提取、改變能量消耗、調節食欲和飽腹感、葡萄糖穩態和脂質代謝,在調節體重和代謝中發揮作用。動物研究發現菌群移植(FMT)成功改變了機體表型。這一證據突出表明FMT可能是人類肥胖的一種改善方式。FMT對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改善作用的證據有限。已有研究者評估了FMT對成年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胰島素敏感性及其安全性的影響,部分研究顯示胰島素敏感性暫時改善。也有研究報告對胰島素敏感性沒有影響,但顯示FMT后腸道菌群發生持續變化。因此,本研究評估了使用瘦型供體的膠囊菌群移植是否會幫助肥胖青少年的體重減輕和代謝改善。菌群移植不僅關乎醫治,更在于通過微生物調節,提升整體健康水平.上海菌群移植公司
“健康”、“合格”的糞便可是百里挑一的哦,據報道合格率在2%左右,健康糞便的收集是為了做糞菌移植科研。而且你要知道,糞便能治病可不是一兩天的事了,糞菌移植技術,于我國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用糞液改善食物中毒及腹瀉的患者當然了,這里說的糞便能治病并不是簡單的用糞便治病,而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改善。目前通過糞便菌群移植技術,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腸道細菌環境,這樣就能夠應用在許多疾病中,比如艱難梭菌、炎癥性腸病、代謝綜合征、兒童自閉癥、糖尿病、肥胖等等,甚至目前有研究證實糞便菌群對抑郁的也有一定的效果。上海菌群移植公司菌群移植技術不斷發展,未來可能成為多種代謝性疾病的新手段。
微生物與“漸凍癥”之間存在聯系
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讓致命的漸凍癥(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其發病癥狀為:肌肉逐漸不能動彈,就像被凍住了一樣,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肌肉震顫,慢慢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咽困難甚至呼吸衰竭而亡。雖然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但環境因素一直被認為對“漸凍癥”進展有一定作用。2019年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小鼠數據分析和初步人體研究結果表明ALS的進展或受到腸道微生物組的調節[1]。這是一次微生物組與該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有確切功能聯系的研究。研究顯示,某些細菌種類的濃度升高會加劇疾病進展,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muciniphila)等其它細菌的豐度則會隨疾病進展而下降。提高“漸凍癥”小鼠模型的Akk菌濃度,可以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此外,煙酰胺可能是這一細菌的一種有益代謝物。在另一項人體研究(37名ALS患者和29名對照個體)中,團隊同樣觀察到了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會發生變化,煙酰胺水平也會下降。
RCT研究表明糞菌移植可有效誘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緩解,但停止菌群移植后,患者的應答持久性尚未明確。2020年來自Gut上發表的一項近期研究,對68名接受菌群移植診療的UC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發現在35名移植后緩解的患者中,緩解持續的中位時間主要為6個月,進行進一步的菌群移植或飲食干預可以維持1年以上的緩解。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腸道菌群移植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展現出較好的安全性和療效,但是仍然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優化供體選擇、給方法式等,以找到更具突破性的診療手段。健康的微生物群落是身體的重要防線,菌群移植有助于恢復這一防線。
ADHD腸道菌群差異與癥狀及其病理的關系
2017年Aarts[1]等對ADHD患者與健康人群的腸道菌群的對照使用16SrRNA基因測序,發現了ADHD患者腸道菌群的雙歧桿菌屬豐度增加,同時代謝物環己二烯脫水酶的濃度也相應增加,環己二烯脫水酶參與苯丙氨酸的產生,苯丙氨酸是多巴胺的前體,提示神經遞質水平表達有可能參與了ADHD的發病。2018年Prehn-Kristensen[2]等對11名男性ADHA患者(9-17歲)和13名健康男性進行測序分析發現ADHD兒童腸道擬桿菌科、奈瑟菌科和奈瑟球菌含量升高,腸道菌群α多樣性降低,且多動癥狀與α多樣性呈負相關,同時還發現ADHD腸道擬桿菌的相對豐度與多動和沖動呈正相關,奈瑟菌屬和奈瑟球菌屬可以作為青少年多動癥的潛在生物標志。 菌群移植過程中,保持菌群的活性與多樣性是關鍵!浙江研究菌群移植安全性
菌群移植的安全性與長期效果,仍需大量臨床試驗來驗證。上海菌群移植公司
2021年7月28日是第十一個世界肝炎日。據估算,全國現有乙肝病毒攜帶者約8600萬人,其中約2800萬為需要***的慢乙肝患者;丙肝患者約有450萬人。2016年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全球衛生部門戰略:病毒性肝炎(2017-2021年)》,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衛生危害。大量研究發現,90%的慢性疾病與腸道菌群相關,腸道菌群調節將為慢病防治提供顛覆性“綠色”療法,菌群移植作為一種新型微生態制劑,近期其在肝病方面的研究進展又受到空前關注。上海菌群移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