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漸凍癥”之間存在聯系
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讓致命的漸凍癥(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其發病癥狀為:肌肉逐漸不能動彈,就像被凍住了一樣,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肌肉震顫,慢慢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咽困難甚至呼吸衰竭而亡。雖然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但環境因素一直被認為對“漸凍癥”進展有一定作用。2019年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小鼠數據分析和初步人體研究結果表明ALS的進展或受到腸道微生物組的調節[1]。這是一次微生物組與該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有確切功能聯系的研究。研究顯示,某些細菌種類的濃度升高會加劇疾病進展,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muciniphila)等其它細菌的豐度則會隨疾病進展而下降。提高“漸凍癥”小鼠模型的Akk菌濃度,可以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此外,煙酰胺可能是這一細菌的一種有益代謝物。在另一項人體研究(37名ALS患者和29名對照個體)中,團隊同樣觀察到了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會發生變化,煙酰胺水平也會下降。 菌群移植,一種新興療法,通過將健康菌群引入患者體內,重建微生物平衡。!山東小腸菌群移植**共識
菌群移植在腸內腸外疾病的診療中逐漸顯示出應用前景,為了規范菌群移植操作,在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中國國際醫療保健促進交流會加速康復外科分會、中國微生態診療創新聯盟和上海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倡議下,我們根據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臨床經驗,結合國內外文獻,制訂了《菌群移植途徑的建立與臨床應用中國共識》。本共識包括移植路徑的選擇、移植途徑建立的方法學、移植途徑建立的臨床應用和不良事件監測四個部分。山東糞便菌群移植耗材菌群移植哪家強,就到上海找沃本!
為規范菌群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根據上海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制定并印發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2021年版)》。該規范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開展菌群移植的比較低要求。規范適用于應用同種異基因菌群移植改善消化系統及腸道菌群紊亂所致的消化系統外疾病,其供體來源包括親屬及非親屬。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的出臺,意味著菌群移植技術日趨成熟,這將更有利于菌群移植技術的深入推廣和應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種結腸處的慢性炎癥疾病,發病機理涉及多個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免疫反應失調、環境因素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從直腸處開始發生粘膜炎癥,并持續擴散至近端結腸;潰瘍性結腸炎常表現出出血性腹瀉,可通過結腸鏡和組織檢查進行診斷;目前,全世界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沒有***藥物,一般只能用5-氨基水楊酸、皮質類固醇藥物以及一些***癥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來緩解癥狀。通過切除大腸可***潰瘍性結腸炎,但是將嚴重影響患者后續的生活質量,而且腸外癥狀無法通過大腸切除手術根除!菌群移植技術正逐步走出實驗室,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在健康個體中,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這兩個門約占腸道菌群的90%,余下的由放線菌門、變形菌門、梭桿菌門和疣微菌門組成。Vogt等人檢查了AD患者的糞便樣本,并將其與對照組(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個體)進行比較。根據這項研究,AD的微生物組中,厚壁菌門和雙歧桿菌屬較少,而擬桿菌門較多。此外,他們觀察到部分菌屬的相對豐度與AD腦脊液生物標志物水平之間的相關性。根據B?uerl等人的說法,轉基因APP/PS1(Tg)小鼠模型也成功地展示了AD如何改變腸道細菌譜——趨向于變形菌門和韋榮球菌科,這可能誘導疾病進展和惡化。Cox等人證明擬桿菌的定植會促進Aβ沉積,而長期熱量限制可能會腸道環境改變,并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長,而這些微生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菌群移植過程中,保持菌群的活性與多樣性是關鍵。天津腸道菌群移植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菌群移植后,需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菌群移植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山東小腸菌群移植**共識
AD是一種災難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截至2020年,它影響了580萬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預計到206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400萬。隨著AD患病率的增加,全球癡呆癥的總成本預計將在2030年增加到。2017年,AD是第6大**常見死因,在美國造成121,404人死亡,在美國老年人(65歲以上)中更是排名第5位的**常見死因。AD造成的巨大經濟負擔及其日益流行,促使研究人員尋找預防或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目前有各種腸道菌群調節干預措施,例如調整飲食、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制劑或腸道菌群移植(FMT)~山東小腸菌群移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