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移植供體篩選的標準:1.生理上主要依賴科學測量與實驗室檢測完成(1A)(1)內科外科體格檢查均為陰性;(2)年齡18~30周歲,體質指數(bodymassindex,BMI)18.5~23.9kg/m2;(3)血液學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和C反應蛋白正常,甲乙丙丁戊肝、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梅毒、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virus,EB病毒)、巨細胞病毒、線蟲、阿米巴等病原檢測陰性;(4)糞便檢測:糞便常規檢查正常,隱血實驗陰性,艱難梭菌、彎曲菌、沙門菌、志賀菌、產志賀大腸桿菌及蟲卵、囊泡、寄生蟲、孢子、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病原學檢測陰性,多重耐藥基因[碳青霉烯類耐藥的腸桿菌科(CRE),產廣譜β?內酰胺酶菌(ESBL)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等]檢測陰性;(5)血清單基因遺傳性疾病陰性;(6)糞便Sars-Cov-2(COVID?19)陰性。個性化菌群移植方案,針對患者特定需求,實現精確醫療。浙江糞便菌群移植收費碼
菌群移植移植途徑的選擇:CDI患者優先結腸鏡或鼻腸管行FMT,如無條件可考慮口服膠囊或灌腸行FMT(1A)Meta分析顯示,無論經結腸鏡、鼻腸管,還是口服膠囊行單次或多次FMT,對CDI的療效均明顯優于萬古霉素標準診療,其中口服膠囊的效果不劣于結腸鏡;但因糞菌膠囊研究剛剛起步,缺乏指南與參照標準,且患者一次性需吞食較多膠囊,故不作為優先推薦。鼻腸管法效果稍遜于結腸鏡,但考慮到留置鼻腸管便于反復多次輸注菌液,也有利于同時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診療,故作為優先推薦。經肛門保留灌腸行單次FMT效果與萬古霉素標準方案相當;明顯低于結腸鏡FMT,但保留灌腸FMT整體療效并未明顯低于結腸鏡FMT整體療效,預示著重復多次菌液輸注可能提高灌腸FMT的療效。故保留灌腸法在無條件行結腸鏡或鼻腸管時可考慮采用。此時,應重復多次菌液輸注,而不應該只給予單次輸注。陜西常見菌群移植適用人群菌群移植,微生物療法的前沿探索,開啟健康管理新篇章。
糞菌移植的方法早起源于中國古代,1700多年前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就記載了用糞汁來改善腹瀉等疾病患者,當時稱為黃龍湯。后來明朝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一些糞菌移植的藥物,包括人糞發酵物、新鮮人糞、干糞便、嬰兒糞便等,癥狀包括嚴重腹瀉、發燒、嘔吐等多種消化道疾病。為了便于患者接受,這些中醫典籍一般將這種以人糞便為原料的藥物稱為金汁或人中黃。但是傳統中醫糞便療法更多是經驗總結,具體機制尚未明確。糞菌移植作為現代療法真正開始于1958年的美國,外科醫生本·艾斯曼及同事將健康人的糞便經直腸灌入4位偽膜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其中3位患者得以康復。二十年后,科學家才確認偽膜性結腸炎是由一種叫艱難梭狀芽孢桿菌的細菌過量生長所致,至此糞菌移植療法才重新受到醫學界的關注。
ADHD腸道菌群差異與癥狀及其病理的關系
2018年Prehn-Kristensen[2]等對11名男性ADHA患者(9-17歲)和13名健康男性進行測序分析發現ADHD兒童腸道擬桿菌科、奈瑟菌科和奈瑟球菌含量升高,腸道菌群α多樣性降低,且多動癥狀與α多樣性呈負相關,同時還發現ADHD腸道擬桿菌的相對豐度與多動和沖動呈正相關,奈瑟菌屬和奈瑟球菌屬可以作為青少年多動癥的潛在生物標志。
2020年解軍總醫院團隊[3]對6-12歲的ADHD患兒和健康兒童進行腸道菌群測序分析發現:1.ADHA患兒糞腸桿菌屬和韋榮球菌屬明顯降低,腸球菌屬、氣味桿菌屬明顯增高。2.糞腸桿菌屬和炎癥因子成反比例變化、腸球菌屬異常會影響多巴胺前體轉化和氣味桿菌屬增高并造成多巴胺代謝通路異常,可能會引起ADHD發病。 菌群移植不僅關乎醫治,更在于通過微生物調節,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菌群移植診療療程和重復診療周期標準:1.每天1次,連續診療6d的菌液診療作為1個標準診療療程,除不宜或不能耐受腸鏡或鼻腸管者,標準診療均以菌液為主;如改善則連續6d的膠囊診療作為鞏固診療,每個療程間均間隔4周(1C)2.CDI患者1個標準診療療程有效,則鞏固診療1療程(2B)3.慢性Constipati和腸易激綜合征若2個標準診療療程改善,則給予2個療程鞏固診療;IBD若4個標準診療療程改善,則給予4個療程鞏固診療;自閉癥2個療程膠囊診療若改善,則給予4個療程膠囊鞏固診療(2C)4.出現如下情況,應再增加1個標準療程:(1)并發的疾病或者使用的藥物明顯影響腸道菌群;(2)病程每增加5年;(3)年齡≥65歲(2D)菌群移植技術正逐步應用于難治性疾病,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菌群移植效果怎么樣
菌群移植,又稱糞便移植,是一種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的治療方法。浙江糞便菌群移植收費碼
據預估,膳食纖維缺乏引起的結腸粘液屏障功能受損是易感性增加的原因之一。地中海飲食者表現出較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糞便中降解短鏈脂肪酸和纖維的厚壁菌門含量增多。多吃全谷類食物可以改善血脂和血壓,減少條件致病菌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細菌的數量,同時增加能夠保護腸道屏障的雙歧桿菌科細菌(Bifidobacteriaceae)的含量。用于高蛋白低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以增加丁酸鹽產生菌羅斯氏菌(Roseburia)和直腸真桿菌(Eubacteriumrectale)的豐度。然而,富含飽和脂肪、糖分和較少纖維的西方飲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這種飲食減少了微生物的多樣性,降低了有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和真桿菌屬(Eubacterium)的數量,同時增加了Akkermansiamuciniphila菌的豐度,促進了T輔助細胞17(TH17)的活性。浙江糞便菌群移植收費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