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腸道微生態的商業運作方面,美國已經有兩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專注于FMT診療,在歐洲也有多家企業和醫療機構專注于菌群移植(FMT)診療和腸道微生態產品的臨床轉化。腸道菌群移植技術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和普陀區人民醫院兩個院區設有60余病床開展,而且現已滿負荷。目前在我國17個省市的上百家醫院開展過腸道微生態診療實踐,其中尤以江浙滬地區醫院開展的為頻繁和規范,上海市醫療機構和生物技術公司是該技術主要的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定單位。在我國該項目全臨床轉化后的市場價值預計超過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而腸道菌群移植菌液制備設備和耗材的開發將有助于該技術在全國的大范圍推廣并帶來可觀的產業化潛力。患者在接受菌群移植后,需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天津菌群移植
Nature子刊:自體糞菌移植恢復AML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①一項多中心單臂的II期臨床試驗,招募25例經過強度化療和antibiotic診療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接受自體糞菌移植(AFMT);②強度化療導致菌群的α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同時伴隨腸道菌群失調,微生物群落發生明顯變化,以促炎性細菌家族為主;③AFMT后,α-多樣性指數恢復到初始平均水平,相似性指數反映了病人微生物群落的恢復,試驗結果達到預先指定的終點;④診療過程中沒有發生嚴重性副作用事件,尤其是沒有相關的并發癥。山東腸道菌群移植醫院菌群移植過程中,保持菌群的活性與多樣性是關鍵。.
益生菌有助于促進接受者的健康,而益生元是益生菌的主要食物來源21。Bonfili等人的一項研究使用了乳桿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L.brevis、L、L.paracasei、L.plantarum)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breve、B.longum、B.infantis)的混合物(稱為SLAB51)處理AD轉基因模型小鼠。四個月后,在AD小鼠中觀察到雙歧桿菌的增加和彎曲菌屬的減少。在服用SLAB51的AD小鼠中,還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的代謝物,如可改善認知功能的SCFA含量的改變。Ho等人的一項研究報道了腸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會通過增加特定SCFA的產生,來抑制Aβ可溶性聚集體形成,從而預防AD。在一項研究中,Kobayashi等人表明B.breveA1的攝入降低了海馬神經元中的炎癥和免疫反應基因的表達。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Abraham等人表明與未服用益生菌的小鼠相比,益生菌足以改善AD小鼠的認知能力。除了飲食干預和益生菌外,FMT是調節腸道菌群的很有效的診療選擇。這種方法已顯示出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如AD、帕金森病(PD)和多發性硬化癥(MS)的改善。
FMT起源于中醫療法,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用人糞清經過處理后診療食物中毒、發熱、腹瀉和瀕臨死亡的患者具有奇效。西方FMT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1989年,Bennel等在《柳葉刀》上報道FMT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盡管FMT的臨床療效突出,但是2013年之前一直被認為是“民間偏方”。直到2013年初,華盛頓大學Surawiz教授領銜的合作組將FMT寫進rCDI(復發性艱難梭菌)診療的臨床指南,這在FMT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時代》雜志將其評為2013年生物醫學的重大突破之一。隨后,多國紛紛發布了關于FMT的臨床指南/共識。菌群移植的安全性與長期效果,仍需大量臨床試驗來驗證。
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也為探索腸道菌群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在這些研究中,人們通常將健康個體和患病個體的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到無菌嚙齒動物體內,然后分析受體動物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在接受糞便移植后,大多數受體動物會出現疾病表型,但是一些研究中使用少量的患者供體,然后通過將這些供體細菌在大量受體小鼠中復制以得出陽性結論。此外,人類腸道菌群中有相當大比例的菌群無法在受體動物中定殖,這表明受體嚙齒動物可能不存在能促使人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生長的因子。因此,人類疾病引起的改變是復雜的,很難在嚙齒動物身上完全復制。想要腸道活力滿滿?上海沃本菌群移植,健康無憂!河南糞便菌群移植
一些研究表明,菌群移植還可能對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有一定的潛力。天津菌群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經強度化療聯合廣譜antibiotic,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促進病理狀態,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NatureCommunications近期發表的文章,報道了一項利用自體糞菌移植(AFMT)診療AML患者(經過化療和antibiotic診療)的多中心單臂的II期臨床試驗,AFMT能夠恢復病人失調的腸道菌群,說明對于接受強度化療和antibiotic診療的AML患者,AFMT用于恢復患者的腸道菌群是安全且有效的,在菌群豐富度和多樣性系數等指標顯示,AFMT很好地對患者的腸道菌群進行重建。天津菌群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