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移植臨床診療或緩解標準:1.復發性CDI:診療后8周臨床癥狀持續完全緩解(成型糞便<3次/d)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A和B***陰性,受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B)2.慢性Constipati:診療后8周,完全自主排糞次數超過3次/周、腸道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為改善;排便次數較診療前改善≥50%,但未達到改善標準者為有效(2C)3.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CD):診療后12周臨床癥狀緩解,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緩解:CD疾病活動指數(AI)<150分為臨床緩解標準;(2)有效:CDAI下降≥100分(2C)4.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診療后12周臨床癥狀緩解,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1)緩解:UC的Mayo評分為0分(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性反應(2)有效:Mayo評分≤2分,其中內鏡的子項目≤1分(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輕度炎性反應)(1C)!別看菌群移植聽起來奇特,其原理卻很科學,是利用健康供體菌群,助力患者腸道恢復健康生態。江西常見菌群移植安全性
菌群移植應建立不良反應及處理流程:1.建立不良反應上報制度(2C)2.執行嚴格的入選和排除標準,FMT診療前評估并發癥風險(1C):(1)誤吸風險,如高齡、臥床、賁門關閉不全等高風險者禁用鼻腸管途徑,給予口服膠囊或結腸鏡FMT途徑;(2)腸源性風險,如全身及腸黏膜屏障功能嚴重受損應禁用FMT診療(1C)3.癥狀輕(以頭暈、惡心、胃腸道不適等為主訴)的患者,觀察即可(1C)4.中度癥狀對癥處理,不能緩解予以暫停FMT診療(2D)5.癥狀嚴重(由鼻腸管途徑導致的咽喉部疼痛、惡心、嘔吐等)者,對癥處理不能緩解,給予拔除鼻腸管,改口服膠囊、結腸鏡或灌腸移植途徑(2D)6.癥狀嚴重者,暫停或終止FMT診療并對癥處理;體溫≥39℃者需排除腸源性***(2D)7.懷疑腸源性癥狀時,立即終止FMT診療,檢測供體和受體糞便致病菌,留取血培養檢查,補液等診療(1C)8.極重度癥狀如并發生命體征異常者,立即終止FMT診療,同時針對靶診療(1C)!河北腹瀉使用菌群移植適用人群患者在接受菌群移植后,需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菌群移植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
研究對象與方法:研究納入111例T1D患者及健康對照,通過腸道微生物組測序和膽汁酸代謝組學分析,評估菌群移植對胰島功能的影響。
2研究發現:T1D患者腸道次級膽汁酸合成受損,FMT通過恢復腸道微生物群及提升LCA和isoLCA水平,改善胰島功能。
3微生物群失調:T1D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有害菌(如Veillonella parvula)豐度升高,有益菌(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減少,與胰島功能指標相關。
4膽汁酸關聯:次級膽汁酸LCA、isoLCA水平降低與胰島功能受損相關,其代謝通路在T1D中下調。
5診斷潛力:基于腸道菌群和膽汁酸標志物的模型對T1D診斷AUC達0.988,可區分胰島功能亞組。
6FMT療效:FMT安全有效,3個月后HbA1c下降,每日胰島素需求減少,響應者腸道菌群和膽汁酸代謝恢復更明顯。
本研究通過小鼠模型揭示了人類炎癥性腸病(IBD)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移植(FMT)效率是實驗變異性的一個重要來源,而適應于小鼠環境的人類IBD患者腸道微生物群則能高效穩定地轉移,導致更為一致和可重復的結腸炎表型;2直接從人類轉移到小鼠的FMT導致了微生物群組成的高度個體間變異,而經過小鼠適應的FMT則顯示出低變異性和高一致性;3小鼠適應過程中的炎癥環境塑造了更具攻擊性的微生物群,這在連續移植到IL-10基因敲除小鼠中引起了更嚴重的結腸炎;4以上發現支持一種IBD發病機制模型,即宿主炎癥促進了具有攻擊性的常駐細菌的擴張,進而加劇了由腸道炎癥引起的菌群失調;5本研究結果提示,優化的小鼠適應人類微生物群模型可以作為研究人類微生物群驅動的疾病表型的有力工具。移植途徑有口服膠囊、結腸鏡輸注等,口服方式無創便捷,更易被患者接受。
菌群移植移植途徑的選擇:CDI患者優先結腸鏡或鼻腸管行FMT,如無條件可考慮口服膠囊或灌腸行FMT(1A)Meta分析顯示,無論經結腸鏡、鼻腸管,還是口服膠囊行單次或多次FMT,對CDI的療效均明顯優于萬古霉素標準診療,其中口服膠囊的效果不劣于結腸鏡;但因糞菌膠囊研究剛剛起步,缺乏指南與參照標準,且患者一次性需吞食較多膠囊,故不作為優先推薦。鼻腸管法效果稍遜于結腸鏡,但考慮到留置鼻腸管便于反復多次輸注菌液,也有利于同時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診療,故作為優先推薦。經肛門保留灌腸行單次FMT效果與萬古霉素標準方案相當;明顯低于結腸鏡FMT,但保留灌腸FMT整體療效并未明顯低于結腸鏡FMT整體療效,預示著重復多次菌液輸注可能提高灌腸FMT的療效。故保留灌腸法在無條件行結腸鏡或鼻腸管時可考慮采用。此時,應重復多次菌液輸注,而不應該只給予單次輸注.患者在接受菌群移植后,需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山西菌群移植的適用人群
移植途徑包括口服膠囊、結腸鏡輸注等,無創的膠囊方式因便捷性逐漸成為主流選擇。江西常見菌群移植安全性
菌群移植臨床改善或緩解標準:5.腸易激綜合征(IBS):連續3個月未出現與排糞頻率、排糞形式相關的肚子痛或不適癥狀,且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為改善。滿足下列任1條即為顯效:(1)診療開始后連續1周未出現肚子痛或不適.(2)IBS?C患者排硬或塊狀糞便<25%、同時稀或水樣糞便<25%,IBS?D患者排稀或水樣糞便<25%、同時硬或塊狀糞便<25%,IBS?M患者排硬或塊狀糞便<25%、同時稀或水樣糞便<25%(1C)6.自閉癥:診療第12周,自閉癥ABC量表評分<31分、且CGI?I評分1分,菌群多樣性恢復至供體菌群多樣性50%以上為診療顯效。診療第12周自閉癥ABC量表評分<67分、且CGI?I評分1~2分或5個ABC子量表中至少2個較基線有50%或更大的下降,而其他子量表均未出現10%或更大的上升為診療有效(2C).江西常見菌群移植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