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是由細胞細胞質內的晚期內泡小體以膜融合的方式通過胞吐方式主動分泌到細胞外環境的一種直徑30-100nm的微型囊泡,其形態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杯狀結構,不同類型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具有很多共性,包括膜上富含脂筏及豐富的跨膜蛋白,如四次跨膜蛋白家族成員CD63、CD81等,表面為類似于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外泌體能夠攜帶微小RNA(microRNAs,miRNAs)、RNA、蛋白質等生物活性分子,并在細胞外環境穩定存在,而且通過傳遞供體細胞信息,調節靶細胞的代謝通路。外泌體可由多種類型細胞分泌,妊娠期母體血清中存在表達胎盤堿性磷酸酶(placentalalkalinephosphatase,)的胎盤來源外泌體,并且在妊娠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從體液中提取外泌體后,體液可長期穩定保存。外泌體檢測技術
外泌體是新型治理劑,瘤轉移是一個包括病細胞侵入、血管中存活和殖民化等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外泌體能夠影響這個級聯反應的每一步,因此可作為瘤治理的靶點。瘤細胞在轉移到其他組織時需要在間質細胞間移動并到達血管中,在這個過程中,瘤細胞外泌體通過纖維連接蛋白促進瘤細胞的運動性,再通過蛋白酶促進細胞外基質的分解、血管生成,進而促進瘤轉移。多數瘤細胞對轉移的組織具有指向性,而外泌體表面的整合素就是決定其指向性的因子,如外泌體αvβ5整合素決定了對肝臟的指向性,而外泌體α6β4?α6β1整合素決定了對肺部的指向性。外泌體檢測技術建立記錄各論文實驗條件的數據庫也可作為規避混亂的方法之一。
當外泌體在第1次被發現的時候,外泌體被認為是細胞排泄廢物的一種方式,如今隨著大量對其生物來源、其物質構成及運輸、細胞間信號的傳導以及在體液中的分布的研究發現外泌體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外泌體的功能取決于其所來源的細胞類型,其可參與到機體免疫應答、抗原提呈、細胞遷移、細胞分化、瘤侵襲等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瘤來源的外泌體參與到瘤細胞與基底細胞的遺傳信息的交換,從而導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進了瘤的生長與侵襲。
研究采用蔗糖密度梯度離心聯合2次PEG6000沉淀,極大地降低了外泌體的提取成本,且獲得的外泌體不僅表達外泌體公認的標志蛋白分子,同時也表達胎盤特異性蛋白分子,證明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外泌體是胎盤來源外泌體。通過蔗糖密度梯度離心后得到的外泌體沉淀經蛋白質SDS-PAGE膠電泳,銀染后可見各蛋白分子條帶清晰可見,動態光散射分析粒徑,結果顯示獲得的外泌體顆粒粒徑大部分分布于28-91nm之間,與文獻報道外泌體顆粒大小相一致。胎盤外泌體經過PKH67熒光染料染色后,與細胞共孵育,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外泌體具備進入細胞的活性,進一步驗證了我們應用此種改良的分離方法可有效的獲得胎盤來源的外泌體。本研究通過蔗糖密度梯度離心聯合2次PEG6000沉淀成功分離得到母體血清中胎盤來源外泌體,并從蛋白標志分子、電鏡、粒徑及分布、進入細胞活性四方面對其進行了鑒定,為研究妊娠期間胎盤外泌體在正常妊娠及胎盤源性并發癥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幾乎沒有混入外泌體以外的蛋白,回收量高,操作重復性好。
外泌體作為疾病診斷標志物的潛在應用依賴于基于外泌體的藥物遞送系統的技術突破,要將其用于臨床治理,外泌體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面臨很大的挑戰。外泌體(exosome)是細胞分泌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的一種亞型,存在于生物體液中,并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外泌體被認為是細胞間通信的一種新機制,允許細胞交換蛋白質、脂質和遺傳物質。過去,細胞分泌的外泌體一度被認為只是參與廢物排泄;現在,隨著高通量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外泌體被寬泛認為是生物體內細胞間短距離和長距離交流的高度保守的途徑,這種細胞間通信對于正常細胞和瘤細胞都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泌體將siRNA和抗藥劑等運輸到目標細胞中。外泌體檢測技術
所有培養的細胞類型均可分泌外泌體。外泌體檢測技術
外泌體(Exosome)是由細胞分泌而來的微小囊泡,直徑約為30-200nm,形態也呈現出多樣性。microRNA(miRNA)是一種大小約21—23個堿基的單鏈小分子RNA,是由具有發夾結構的約70—90個堿基大小的單鏈RNA前體經過Dicer酶加工后生成,不同于siRNA(雙鏈)但是和siRNA密切相關。microRNA通過和靶基因mRNA堿基配對引導沉默復合體(RISC)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譯,從而在轉錄后水平調控蛋白表達。microRNA在物種進化中相當保守,在動物、植物等中發現的microRNA表達均有嚴格的組織特異性和時序性。microRNA在細胞生長和發育過程中起多種作用,包括調控發育、分化、凋亡和增殖等。外泌體檢測技術